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呈現多樣化和高品質化的趨勢,一批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競爭力的成長性文化企業也由此應運而生。“2024·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首次發布,充分體現了我國文化產業持續提質升級、新生力量不斷涌現的趨勢。從榜單來看,這些成長性文化企業以創新和融合為主要特征,他們運用新技術手段升級文化業態,創新文化產品形態,重塑文化消費體驗,充分發揮平臺聚合和產業鏈整合優勢,催生出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代表了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趨勢,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消費場景、更加新穎獨特的消費業態、更加個性化的消費對象、更高層次的消費體驗。成長性文化企業涵蓋數字文化、影視動漫、網絡文學、文博文旅、媒體融合、出版發行等多個領域,敏銳洞察市場需求變化,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打造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極大拓展了文化消費的內容和形式。一些成長性文化企業立足細分領域,加速推出差異化、定制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精準對接不同群體的個性需求。例如,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專為老年人定制的“喜馬拉雅陪伴機”,打造兒童專屬App,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用戶的需求。從Z世代到銀發族,從都市白領到下沉市場,各具特色的垂直品牌如雨后春筍,為多元人群提供豐富選擇。
成長性文化企業還通過跨界融合、產業協同,不斷創新文化業態,豐富文化消費內容。這些企業積極布局動漫游戲、影視音樂、數字閱讀等多個文化娛樂領域,打造多元IP矩陣,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產業融合,拓展文化服務新邊界。圍繞新興文化消費熱點,成長性文化企業加速跨界整合,提供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相結合的立體化文化消費場景,全方位覆蓋人民群眾工作、生活、休閑、社交等多元需求場景,使精神文化生活觸手可及、無處不在。
在科技賦能方面,成長性文化企業通過加速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運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服務體驗、消費環境和文化內涵。一批科技屬性突出的成長性文化企業運用5G、VR/AR等新技術手段,不斷推出沉浸感強、互動性高的創新文化產品,重塑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提供更優質的文化體驗。運用新技術打造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力作,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當代價值觀念,引領精神文化生活新風尚。
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長性文化企業運用數字化手段、沉浸式體驗等現代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表達。數字修復、全息投影、AI賦能等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讓非遺“動起來”,生動再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內涵,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例如,開封清明上河園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復原再現大型文化主題公園的運營公司,通過演藝活化歷史,使優秀傳統文化形式煥發全新魅力。
可以看到,這些成長性文化企業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活力和廣闊的前景空間,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要進一步增強高質量文化供給,堅持正確導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時代精神,生產健康向上、導向正確的優質文化產品,回應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推動業態創新和融合發展。加大創新投入,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加快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網絡視聽等新型文化業態,打造智能化精品文化內容。推動文化與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的增長點。創新生產方式,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長性文化企業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我們期待未來文化市場主體將更加豐富多元,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標桿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業。多元主體攜手并進,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協同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