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兩年最火的行業那一定就是直播了,原本的直播平臺多是以游戲為核心,透過主播向觀眾展示游戲技巧,不過沒多久這個情況就發生了改變,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開始朝著多元化發展,除了游戲,戶外直播、秀場直播、美食直播等細分內容都冒了出來,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直播市場中,卻有不少主播為了提升人氣而選擇向觀眾展示一些違法違規內容,對于這些問題,相關部門當然也不會坐視不管...
做直播要資質 這才是最嚴的管控措施
廣電總局剛剛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了相關規定,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依法開展直播服務,而這份通知則是基于《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廣電總局關于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業務分類目錄(試行)〉的通告》來做進一步地說明。

《通知》指出,根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廣電總局關于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業務分類目錄(試行)〉的通告》,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應具有相應資質:一是通過互聯網對重大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活動、事件的實況進行視音頻直播,應持有新聞出版廣電行政部門頒發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且許可項目為第一類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第五項;二是通過互聯網對一般社會團體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等組織活動的實況進行視音頻直播,應持有《許可證》且許可項目為第二類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第七項。
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機構及個人,包括開設互聯網直播間以個人網絡演藝形式開展直播業務但不持有《許可證》的機構,均不得通過互聯網開展上述所列活動、事件的視音頻直播服務,也不得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直播間)開辦新聞、綜藝、體育、訪談、評論等各類視聽節目,不得開辦視聽節目直播頻道。未經批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
《通知》還要求,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的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技術、人員、管理條件,以及內容審核把關能力,確保播出安全與內容安全,在開展直播活動前應將相關信息報屬地省級以上新聞出版廣電行政部門備案。
可以說廣電總局對于當前所有網絡直播的內容都考慮在內,想要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逃避資質審核基本是不可能的。其實對于網絡直播服務的資質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了,廣電總局這一次下發的通知旨在強調資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前廣電總局更多的是把管理重心放在電視盒子、互聯網電視這類產品上,對于直播服務并沒有過多地干涉,隨著這個通知的下發,意味著規范直播服務市場變成了廣電總局的一項核心任務。
光是整頓治不了不正之風
從這份通知所依據的兩份文件來看,日期可以追溯到2007年12月以及2010年3月,可以說相關部門一早就考慮到了直播服務規范的問題,至于為什么現在再一次強調資質管理和內容審核,我想應該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從長遠來說,國家還是希望互聯網行業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而直播行業在互聯網經濟中的貢獻一年比一年多,不僅是直播行業本身,其輻射的其他衍生行業也獲得了十分可觀的收益,在當前經濟環境不太好的背景下,直播行業確實解決了不少就業問題,所以廣電總局之前才沒有過多地去干涉。
其次,網絡直播發展到現在,技術上已經趨向成熟,涌入這個行業的公司和個人也相對飽和,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了讓自己顯得更突出,難免就會鋌而走險輸出一些逾越法律的內容,從最近一年來看,網絡直播環境確實已經產生了扭曲,為了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廣電總局必須做點什么。
那么在廣電總局發布這項通知之前,難道就沒有相關部門對這些違規直播服務進行過整頓嗎?當然有,比如今年4月14日,文化部召開了“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座談會”。此次座談會的主要內容是與多家直播平臺溝通法規政策和管理要求,并探討網絡直播平臺行業的發展。文化部表示,YY、斗魚、熊貓TV、六間房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皆被列入查處名單,原因是其直播內容涉嫌暴力、淫穢、教唆犯罪等。
與此同時,百度、新浪、搜狐、愛奇藝、樂視、優酷、酷我、映客、花椒等20多家從事網絡直播的主要企業負責人共同發布了《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該公約規定了網絡主播實名注冊、視頻保存不低于15天,不為18歲以下主播提供注冊通道等內容,不久之后文化部還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主播責任制、黑名單機制都加入其中。
網絡直播是多部門管理的重點這話說的一點沒錯,在文化部之后,今年7月,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召開網絡直播平臺專項整治工作會議,決定自7月底至10月底,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網絡直播平臺專項整治工作。同樣在 7 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網絡表演黑名單,依法查處23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共26個網絡表演平臺,可即便在如此高壓的管控之下,仍然不時傳出網絡直播平臺涉嫌傳播淫穢、暴力等不良內容的消息。
在利益面前談何自律?
毫無疑問,《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的出發點是好的,并且從這項公約來看,相關部門也并不想通過十分強硬的手段直接把整個網絡直播行業給箍死,還是希望直播平臺自身能夠自覺履行相關的職責,但事實證明,相關部門的想法太天真了。
相比兩年前,現在的直播平臺數量有了大幅增加,正因為如此,網絡直播行業開始呈現出僧多粥少的局面,斗魚CEO曾對媒體表示,斗魚TV尚未急著追求盈利,但小規模嘗試已讓斗魚每個月有部分營收,其背后透露出目前斗魚還處于燒錢、虧損狀態。有調查顯示,斗魚、虎牙、熊貓、戰旗、龍珠、火貓這六家直播平臺中,有三家處于虧損狀態,其他的四家也只是在保本線徘徊,行業里也越來越流行一句話:越燒錢就越不值錢。
那么這些直播平臺的錢都燒在了哪里?首先就是帶寬費用,以最低的碼率為800K來算,一個同時在線百萬的直播平臺,每個月僅帶寬費用就高達3000萬到4000萬元,虎牙2015年帶寬的預算就高達2.6億元,平均下來一個月要在帶寬上燒掉2000 多萬。
其次,由于行業參與者越來越多,人氣主播的身價也從原來的年薪幾十萬一躍變成幾百上千萬,每被挖走一個人氣主播,意味著這個直播平臺就少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固定觀眾,與帶寬一樣,簽約人氣主播這個錢不得不燒。
對于經濟實力有限的直播平臺來說,要更多地吸引觀眾只能偶爾打一些“擦邊球”,可即便是那些簽約了多個人氣主播的平臺,付費用戶數量也只占總用戶數量的 10% 不到,付費率更是低的驚人,所以涉黃、涉暴等擦邊球事件不是單獨存在于某個特定平臺,而是整個行業。
這時候大家肯定會問,這些直播平臺難道除了依靠人氣主播、打擦邊球之外就沒有其他的盈利手段了嗎?這個當然有,其中最直接的盈利方式就是廣告,不過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國內直播平臺廣告投放還是很“文明”的,主要原因在于,平臺方不想因為廣告顯示問題而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并且這些廣告內容多與自家業務相關,比如自研頁游、APP客戶端等等。
再者,相比花大錢在全平臺打廣告,廣告商們似乎更愿意直接與某個人氣主播合作,在其直播的過程中進行冠名和贊助,同樣可以達到不錯的推廣效果,所以就目前來說,直播平臺的廣告盈利還是比較有限的。
說到頁游,確實算是直播平臺一個不可或缺的業務,當你在等待主播上線的時候,可以先在其平臺提供的頁游中娛樂娛樂,頁游聯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平臺列為一個標準業務,那么它的盈利水平又如何呢?據機構調查,2014年斗魚的頁游平臺每個月產生的現金流不過200-300萬,2015年全年大概在6000萬左右,可到了2016年,頁游市場整體下滑,所以越往后,頁游聯運帶來的收入只會越來越少。
另外還有付費訂閱、賽事競猜、賽事承辦,只不過這些業務在國內直播平臺中都沒有什么出彩的表現,在訂閱數量與主播知名度掛鉤的背景下,意味著平臺方要在主播身上燒更多的錢;而賽事競猜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成為直播平臺的一項穩定收入,畢竟不是每個月都有精彩大賽;賽事承辦看起來很有份量,實則直播平臺賺不到什么錢,一項賽事除了直播平臺還有各路投資商對收入進行瓜分,加上獨播權等版權叫價居高不下,所以賽事承辦更像是直播平臺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的一項任務,而不是業務。
嚴苛政策之下 行業洗牌速度加快
再來說說資質的問題,一旦這個規定嚴格執行,那么現在直播市場中又有幾個直播平臺符合規定呢?這個數量恐怕屈指可數,目前廣電總局發出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不到600張,并且取得許可證的這些直播服務企業中,直播服務并不在許可業務范圍之內,簡單來說就是,目前多數直播平臺都是業務資質不合規的,甚至諸如花椒這樣的直播平臺都無法在廣電總局查找到其許可證。
值得一提的是,要開辦直播服務,除了《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之外,還要辦理《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以及《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注冊資金1000萬以上,這些證件的辦理申請據知情人士透露其通過的難度非常大。
隨著直播服務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商業模式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行業面臨洗牌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從文化部、公安部再到現在的廣電總局,各部門出臺各種嚴厲的監管、審查政策在規范直播服務市場的同時,也是在加速直播行業的洗牌。
當然我們也不能以悲觀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場與政策激流中存活下來的直播服務企業,一定會比原來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價值將不再與“低俗”劃等號。所以,在多部門三令五申規范直播服務市場的背后,相關企業是時候想想如何提升直播內容的質量了,至于那些依靠裸露、暴力等粗俗方式來博眼球的主播們,是該認真學習和掌握一門拿手技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