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自有其規律,不能一味地套用產品思維和商業邏輯。創作者一味追逐熱詞、追捧概念,將過多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互聯網融資、發行、宣傳等外圍層面,而對編劇、攝影、特效等內容層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實屬舍本逐末。
近年來,來自互聯網領域的一些新概念、新思維、新工具全面介入影視投資、生產、發行的各個環節,深刻改變著傳統影視作品的語態、形態和生態。在互聯網這條“鯰魚”的攪動下,原本靜水流深的影視行業變得洶涌澎湃。
互聯網對傳統影視的大舉滲透,不過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其間催生出大量“互聯網+影視”的新概念,與之相關的熱詞也是層出不窮,令不少傳統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感到焦慮與疲憊。但是,當我們回顧這段歷程時會發現,很多紅極一時的熱詞早已銷聲匿跡,或者發生了內涵上的異化。
例如:“微電影”源于具備完整故事結構和精良視聽表現的網絡短片,卻在追逐市場的過程中迅速變成功利意味強烈的“二類廣告”;“電影眾籌”的本意是依靠大眾力量,幫助那些缺乏資金的創作者實現電影夢想,但在實踐中卻成為“不差錢”的制片方的一種營銷手段;隨著電影《黃金時代》的票房與百度公司相關部門的預測相去甚遠,“大數據”開始走下神壇;電影《葉問3》利用項目發行證券化產品,為了完成高額的對賭協議不惜票房造假,暴露出“互聯網金融+影視”這一資本運作模式背后的風險;知名網絡小說的影視版權在IP開發熱潮中被搶購一空,但真正拍攝出來的、讀者觀眾買賬的寥寥無幾;VR產業的概念股自去年以來一路飆升,VR內容卻止步不前。此外,“粉絲電影”“游戲電影”“社會化媒體營銷”“小鎮青年”“明星證券化”“后電影市場”等影視熱詞也都迅速冷卻、黯然離場。我們不禁要問,還有多少熱詞在短時間內被“玩壞了”?
無論何時,“內容為王”都應被視作影視行業的金科玉律。影視產業歸根結底是以作品為核心的,而優秀作品的誕生取決于創作者的創意水平和制作能力,這才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快”——快速推出、快速回本、快速迭代,其結果是助長了行業的浮躁氣息和功利思想。創作者一味追逐熱詞、追捧概念,將過多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互聯網融資、發行、宣傳等外圍層面,而對編劇、攝影、特效等內容層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實屬舍本逐末。當前,我國影視行業存在產量與質量、收入與口碑不協調的現象,經典影視作品屈指可數,不得不說與未能正確處理同互聯網的關系有關。照此發展,影視行業終將把自己的主體地位拱手相讓,心甘情愿為互聯網巨頭打工。
因此,我們在提倡“互聯網+影視”的時候,應當保持清醒,希望我們的影視作品在去掉各式各樣的“包裝紙”后,不會顯得那么蒼白和空洞。我們應該意識到,“互聯網+”目前對于影視產業而言,主要是作為商業運作手段,而非創作手段。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影視創作自有其規律,不能一味地套用產品思維和商業邏輯。今年暑期檔,國產影片的集體遇冷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因互聯網“注水”產生的泡沫已經開始破裂。豐富作品的人文內涵,提升行業的工業水平,是影視產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