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遷,我國出版業也在不斷發展,出版形勢、技術手段、出版體制等都在不斷創新、不斷改革。在“互聯網+出版”的新時代背景下,出版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與發展需求,出版業必須在具有時代使命和文化堅守的基礎上,有效推動出版創新。
關鍵詞:出版業;出版人;互聯網;眾籌出版;出版文化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36-02
出版業作為我國社會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我國新聞出版領域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迅速增強,行業的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已成為新聞出版新業態發展的重要走向。在“互聯網+”環境下,致力于為人們奉獻精神盛宴的出版行業編輯、出版人乃至整個出版行業,都在這一項既需要情懷又要有智慧的事業中,被時代賦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
一、“互聯網+出版”背景下的文化價值與物質文明堅守
(一)出版雙效俱佳的出版物
出版是文明得以延續和流傳的動力。近代中國在動蕩不安中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激變,一批編輯、出版人頗有膽識地投身于經世致用追求新知的出版事業中,以開啟民智引導風氣為理想,立下了功勞,使得近代中國的出版事業煥發光彩。到了今天,出版面臨的不再是強權和烽煙,而是穩定開放環境下出版業轉型提升出版活力的要求。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傳統出版正被日益邊緣化,并日漸銷蝕著出版人對于出版價值的認可,把出版業從文化理想的神壇棄成謀求商業利益的手段。事實上,市場經濟和商業競爭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規律讓現代出版業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而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出版人并沒有意識到文化本位和商業意識之間相輔相成的聯系,有意無意地湮沒了出版精神和出版價值。
在市場經濟下,我們的出版業、出版人要多一點文化理想,多一點核心競爭能力,少一點急功近利,要肩負起薪火相傳的文化使命,認清出版的本質與初衷,堅守具有社會價值、文化力量以及市場效益的作品。中國出版的方向是掌握在有志于適應市場且堅持文化理想的出版人手中,要在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共同凝聚出版的擔當與自信。
(二)走知行合一的出版路
出版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彰顯價值和意義。比如近代中國出版業的繁榮鼎盛熠熠生輝,離不開王云五等一大批書業者在出版實踐中的奮斗和思考。王云五一生主持編輯、整理和翻譯各種叢書工具書無數,作為編輯他以自己的耕耘潤澤后學。盡管無專業的資歷但他十分善于汲取知識思考研究,不僅發明了四角號碼檢字法惠及讀書人,還以自己博覽中西的學識嘔心瀝血編印了《萬有文庫》和百科小叢書,在出版事業上且思且行追求卓越。張元濟、陸費逵、魯迅、鄒韜奮等一批出版家莫不如是,在今天的出版業他們在躬行實踐中體現的博學善思和出版成就仍然令人高山仰止。盡管時移世易,出版仍需要優秀的出版人來傳承演繹時代永恒的出版價值。現如今我國從事出版的人要么主攻理論研究要么偏重實務,只有一小部分人,他們通常能夠在忙碌工作之余審視自己所做所為,踐行‘知行合一’,引導前行。
(三)求新求變做面向時代的出版人
中國近三十年的出版處于市場經濟風云激蕩的轉型時期,中國出版業計劃與市場犬牙交錯,事業與企業的嬗變轉軌,產品經營向資本運作的鵲橋初渡,出版人開始致力于市場環境中的改革探索以尋求出版前進的方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歷經九曲回環上下求索,整個出版行業基本實現了轉企改制、股份制改造上市、版權輸出以及出版產業化轉型。也正是在這種變化醞釀和實施的過程中,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置身其中的中國出版業也迎來了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出版業的大趨勢不可逆轉,不論未來的編輯、出版人是否準備好是否出于自愿,時代的齒輪都將毫不遲疑地碾壓前行。21世紀的出版業已經不容許墨守成規,需要以追求卓越的信念投身于轉型和競爭之中,要有敢為人先的出版精神。未來的編輯、出版人應當及早地認清自身的局限,改變以往封閉且遠離市場的處境。
對于今天出版環境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互聯網+”的戰略計劃。數字出版成為最具活力的領域之一,其中的任何創新性成果都可能獲得全球性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編輯、出版人,必須在堅持傳統的編輯技能和出版精神的提前下,打破過去的單一思維模式,要重新定位,放眼未來,從國內到國際,從單一化到立體化,在新與舊中碰撞,在傳統與現代中碰撞,在碰撞中求新求異,在與時俱進中推動未來出版的繁榮發展。
二、“互聯網+出版”背景下的出版方向
(一)新科技搶占出版高地
隨著科技發展,各種高新技術不斷應用到出版領域。傳統的以紙質為傳播媒介的出版模式受到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的影響,人們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越來越適應互聯網閱讀方式,其欣賞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出版行業工作者也在逐漸改變工作習慣和工作方式。我國很多出版單位已經利用電腦出版,實現無紙化辦公,由電腦來完成出版物的編輯制作、網絡營銷、信息采集等。
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出版物的出版活動已經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以B2B、B2C、C2C、O2O為基本模式的“互聯網+新聞出版”轉型升級探索正在全行業深度展開。全國大部分圖書、紙、期刊等新聞出版單位建有各類業務資源數據庫,實現了優質存量資源數字化轉換,信息資源聚集度顯著提升。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一大批傳統企業加強與互聯網企業、技術公司、新媒體的合作,促進內容與產品升級,打造全方位、一體化數字資源平臺和新興數字媒體平臺,為用戶提供與內容具有關聯的各種增值服務。當前,我國出版業在融入新技術的同時,仍要結合傳統出版優勢,將二者充分結合在一起,在新技術的指導下不斷完善出版管理方案,促進出版創新發展。
(二)數字出版“前(錢)景”無限好
我國出版業數字消費需求逐年攀升,產業規模持續壯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數字出版”首次列入國家五年規劃綱要,對于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據統計,2015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規模達到4400億元,較上年增長近30%。數字出版是世界出版業的發展方向。根據英國數字出版協會(AOP)和知名咨詢機構德勤(Deloitte)聯合發布的英國數字出版收入指數報告顯示,在過去4年里,英國數字出版總收入增長了62%。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是新聞出版業中增速最快、最有潛力的領域。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國家對于文化新興業態給予了更多重視,產業環境日趨向好,出版企業參與數字出版的熱情和主動性日益提高。“十二五”時期,傳統出版單位逐步找到了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路徑,從觀念到行動都發生了轉變。“十三五”時期在數字出版方面的投入會越來越多,主動性會越來越強,通過建平臺、攬人才、創產品、拓渠道、創模式,著力提高數字出版實力和贏利能力,將會涌現出更多新產品、新形態、新亮點。
(三)出版模式百花齊放
眾籌出版是依托互聯網發展產生的新事物,是利用互聯網眾籌平臺,籌集資金進行出版。眾籌出版讓一些作者的出版夢得以實現。它打破了傳統的由出版單位負責出版資金的模式,讓普通大眾參與出版物特別是圖書的出版,成為出版物的資助者和投資者。據有關研究顯示,在國內已經有不少成功的眾籌出版案例,眾籌網、京東眾籌、青橘眾籌、淘寶眾籌的出版項目分別為476項、121項、44項、22項。雖然眾籌成為了一種時尚,但眾籌出版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法律風險、違約風險等等,但眾籌出版作為網絡時代出版的一種新模式,已然成為了一種趨勢,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并加入其中。
三、結論
未來的出版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出版物質量將是永恒不變的檢驗標準。出版質量是優秀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做到加大出版質量管理培訓,優化管理隊伍;加大產業發展引導力度,優化出版物結構;加大規章制度落實力度,優化管理機制;加大違規出版處罰力度,優化出版環節,通過法律規范、行業規范、行業自律,實現出版產業的提速升級,實現不辱出版事業的文化使命。
未來的編輯、出版人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優秀的編輯、出版人都是在實踐中打磨成就的,既要埋頭苦干,也要“抬頭看路”。需要對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文化觸覺都有全新的要求,以在新的時代發展中,進行自我的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形成。要有文化傳播者和生產者的意識,不斷地加強自我修養,自覺進行文化約束和指引,踐行社會主義時代下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有選擇性的讀書積累,提升自我專業性,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體現專業的人文價值,從根本上展現編輯、出版人的主體力量和專業意識上的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 馬靜怡.虛擬現實、增強實現、混合現實與數字出版[J].新聞研究導刊,2016(7):303.
[2] 楊杰.學習型編輯與出版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6(6):256.
[3] 何顯紅.出版產業供給側改革初探[J].出版廣角,2016(4):30-31.
[4] 厲國剛.眾籌出版的優勢與路徑[J].編輯學刊,2016(3):26-27.
[5] 張磊,張麗芳.出版新時代編輯的價值導向與文化選擇[J].出版廣角,2016(1):128-129.
[6] 游俊,雷丹.出版新時代編輯的價值導向與文化選擇[J].編輯之友,2014(7):41- 44.
[7] 于友先.編輯工作要努力適應新聞出版的新時代[J].中國編輯,2009(5):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