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里約奧運正如火如荼,場內場外的熱度已經蓄滿。不過,當運動員為奧運會拼搏時,媒體之間新聞大戰的味道也有些不一樣。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觀眾獲取奧運會資訊的渠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戶通過微信、搜索引擎、視頻網站關注奧運的指數逼近電視,社交網站等新媒體成為年輕人關注奧運會的主要渠道。
新媒體各顯其能
作為奧運報道的主力軍,中央電視臺此次在利用新媒體報道里約奧運會方面力度可謂前所未有。7月29日,中央電視臺第五頻道客戶端正式“變身”奧運客戶端。在直播風頭正勁的當下,以視頻為核心的奧運客戶端尤其被央視寄予厚望。
此次央視派出的前方報道團隊,上百個記者、評論員、解說嘉賓的手機里都裝有一個專業的手機直播工具“PGC”,在電視直播之外,他們可隨時利用手機完成直播。央視接收到的所有奧運信源,都可以自動回傳到后臺,通過臺里組控的分配在奧運客戶端上實現編排直播。
“對于奧運這樣的頂級賽事而言,若想將觀眾的需求一網打盡,不僅要守住電視大屏的‘命門’,更要搶占手機小屏的‘風口’。”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總監江和平說。
其它中央媒體則是立足核心優勢,穩步發力新媒體。人民日報社派出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環球時報等組成的記者團,通過“中央廚房”平臺向人民日報社內各媒體及中外合作媒體供稿。同時,后方編輯部推出視頻節目,以網紅方式辣評里約奧運。新華社重點打造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等3大新媒體平臺。其客戶端“新聞現場”推出的“新華社帶你直擊里約奧運會”24小時現場報道,在移動和PC端同時呈現。
騰訊和阿里兩大互聯網巨頭則向央視買下里約奧運新媒體版權。雖然用1億元獲得延遲半小時賽事點播權明顯價格偏高,不過兩家巨頭顯然對此并不擔心。
依靠自身的社交優勢和大數據能力,騰訊力圖以全民直播的方式全景式直播奧運會。除了在自身平臺直播全部奧運賽事,騰訊還將邀請超過40位明星運動員會在賽后通過騰訊平臺分享賽后感言。此外,騰訊還在距離運動員村不到10分鐘車程的地方,布置演播廳;同時打造了《第一時間》《金牌駕到》等有奧運冠軍參與的綜藝真人秀。
阿里體育則在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宣布其與優酷打造的奧運頻道上線。奧運期間,阿里體育和優酷土豆計劃與100位奧運冠軍合作打造6檔節目,內容涵蓋前方連線、冠軍訪談。直播同樣是重頭戲,簽約的上百位奧運冠軍將在奧運會期間嘗試自媒體直播。
而一大波沒買版權的新媒體則各出奇招。新浪體育坐擁微博渠道,主打“社交奧運”的氣質,微博、門戶、秒拍等渠道組成新浪奧運內容產生與分發的重要矩陣。樂視體育派出現場直播團隊,采取演播室與移動演播車結合的方式直播賽事。網易則發力直播和VR技術,其中VR技術主要用于點播內容的拍攝。
新趨勢意味新產業鏈
主要以商業網站為主要勢力的新媒體,在央視向國際奧委會購買獨家版權之后,只能通過購買央視旗下新媒體CNTV的網絡轉播權來實現里約奧運轉播。
由于央視在奧運會開幕前20多天才宣布分銷里約奧運會的網絡播映權,且開出報價1億元。各家新媒體對此均持謹慎態度。最終,僅有騰訊和阿里“接盤”。
有分析人士表示,傳統門戶網站變現渠道相對有限,害怕難以收回成本,而騰訊、阿里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將奧運會轉播權的價值進一步開發出來。這樣的趨勢下,未來很可能出現進一步的兩極分化,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目前來看,兩巨頭買下央視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業務推廣。業內分析人士稱,騰訊與阿里運營奧運賽事新媒體轉播權具有顯著的優勢。騰訊在國內移動社交領域的地位難以撼動,有豐富的媒體渠道和強大的分發能力,視頻可覆蓋微信、QQ、騰訊視頻等諸多平臺;而阿里則可發力電商變現,以內容撬動電商奧運的大“蛋糕”,使奧運成為另一場購物狂歡節。
另一方面,擁有微博的新浪和擁有微信的騰訊,在傳播渠道上擁有其他各家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通過各式創意包裝核心資源,再通過社交渠道傳播,勾起更多用戶的互動,成為像新浪、騰訊此次奧運報道和營銷的重點。目前來看,如何讓這些豐富渠道在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還是這兩家公司面臨的共同難題。
里約奧運會所引發的新媒體狂歡,正在引領互聯網行業利用體育大賽探索自身全產業鏈布局的新模式。未來,一些互聯網巨頭對海外優質賽事資源的收購仍將持續,它們可能還會嘗試對賽事運營、球隊股份等全版權進行滲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新的產業鏈正在由新媒體開創、整合,未來的新媒體,必將在這場產業鏈生成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