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父輩的榮耀》播出以來,我們看到社交媒體上最多的反響是感動、淚奔、暖心……十幾集過后,雖沒有情節上的大開大合、大起大落,戲劇沖突也沒有過多的激烈對抗和意外突轉,但的確有些能夠撞擊心靈、催人淚下的片段走入了人們的心中。這背后深埋的,是年代劇在經歷長久的同質化困境之后,探索出的一條突圍路徑——更準、更深地挖掘與描摹中國式情感,從而最大限度地與國人共鳴共情。在探案劇、懸疑劇、傳奇劇等類型紛紛靠充滿刺激感的強情節搶占市場之時,有些年代劇卻以靜水流深的方式征服了不少觀眾,這成為值得關注的一種行業現象。
在創作的布局和架構上,《父輩的榮耀》有點像“東北版《人世間》”,同樣是一往情深地以普通家庭為敘事基元來講述不同代際的人生軌跡,在一段年代故事里把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道德評價、審美標準、語言與行為習慣等滲入其中。凡此種種,再植入一些關于東北民俗的標識性符號,全劇更透出一種充溢著地域個性的真實質感。這也是近些年年代劇創作的“慣用打法”,只是地域選擇有差異罷了。然而其間,能分出優劣高下的很重要一條,就在于誰能夠把中國人的情感表現得更精準、更深刻、更動人。
在《父輩的榮耀》中,幾乎沒有一個“壞人”,所表現的其實是“好人”們的不同維度和側面。顧長山、那存花夫婦更是好人中的好人,憑著一腔大愛愣是把并不富裕的小家搞成了“來者不拒”、暖流四溢的大家;身處其中的陳興杰,為了不讓收養自己的恩人心生內疚之情,決定把高考失敗的真實原因爛在肚子里;老實巴交的顧兆成,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不公,習慣性地選擇成全別人、為難自己。愛的最高境界是成全別人,更難得的是將這種愛深藏心底、默默付出,這便是深沉得令人動容的中國式情感。為了將此表達得真實生動,劇作在人物內心與行為的微妙之處,細膩融入了某些掙扎、猶疑、苦楚,如那存花在面對“加一雙筷子”時的思想斗爭和內心糾結、顧兆成在精神苦痛時的有意逃避和故作歡欣等,既讓情感的輸出更加有了合理性和說服力,也把那份仁愛之心襯托渲染得更加彌足珍貴。
劇中很多角色和橋段,突然擊中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難以抑制地熱淚盈眶。物資匱乏的年代對人的精神有著極強的催熟作用,那些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們,總會讓人真切體察到其笑容和成熟背后的難言之苦。這在顧長山工友的孩子劉自強身上,體現得最有極致性乃至壓迫感。這個無奈寄人籬下的孩子始終不忘父親之前的囑咐,逢人便笑、看人眼色、手腳勤快。當劉自強隨顧長山遠行見自己的父親前,臨別時的他朝著那存花感激一跪,使人在無限心酸和動容里油然而生某種悲憫情緒。某種角度而言,這就是一種極具中式風格的情感書寫,是一種只有中國人才能感知其精微之處的情感流動,可以說,此種情節設計便是找到了中國觀眾集體心理和文化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表演是人物精神、心理、情感的最主要外化方式。《父輩的榮耀》中一系列演員的表演,也為作品品質賦能不少。在整體入戲,沒有明顯短板的基礎上,以下幾位的演繹更顯亮眼:劉琳塑造的那存花,在傳統中國母親勤勞樸實、包容負重的性情行為底色上,更多了幾分智慧和凌厲,且沒有太多表演痕跡,把母親形象打造得立體飽滿而富有性格標識;張晚意塑造的陳興杰,于性格的內斂和外放上表現出了較好的收放度,特別是在人物身上內化了真純赤誠的人格特質,其精神蛻變和成長弧光同樣展現得比較自然圓潤;周放的梁鳳霞,果敢颯爽、肆意笑淚的灑脫性情極具感染力,使這一角色不僅張力十足,也平添了劇中人物群像的豐富性和層次性。顯然,只有演員給力,人物才能鮮活,情感才能充沛,作品才有可能立得住、行得遠。
對于國產劇而言,要走出中國道路就要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好中國故事就不可忽視中國式情感的深入挖掘和生動表達。近年,年代劇在此方面的探索實踐值得圈點,一方面為自身的破局升級找到了可行方向,另一方面也為其他類型劇集創作帶來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