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流浪地球2》《獨行月球》《明日戰記》《外太空的莫扎特》《宇宙探索編輯部》等影視作品火熱上映,“科幻”這一類型的文學影視創作成為熱點。科幻電影的發展往往代表著電影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在華語科幻已經開上快車道的當下,我們應該將目光投向哪里?
青海冷湖(2023)科幻文學影視高質量發展大會將于7月27日召開。會上將開展主題為“科幻文學影視創作生產”的研討,與會嘉賓將深化交流、增進共識、凝聚力量,賦能科幻文學影視高質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華語科幻影視作品創作指引方向。
早在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就印發了《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其后,科幻影視作品數量雖不斷增長,但縱觀近年來的科幻影片口碑,可謂良莠不齊。科幻電影之所以名為科幻,其本質是為了用嚴謹的科學去解釋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情節和故事。然而許多國產科幻電影一味追求新奇,追求視聽刺激和“賣點”,既不重視故事邏輯,也不重視科學、科技的展望,導致科幻變成“魔幻”“玄幻”。
中國電影人歷來不缺乏想象力,科幻電影的種子也早就在這片土地上播種。在上世紀就已經出現如《六十年后上海灘》《小太陽》《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等一系列科幻影片。但在很長一段時期,科幻影視陷入追求大場面、大制作的“風潮”,創作者將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科幻場面上,往往忽視作品本身的內容和情節。
如今,中國電影人對科幻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中國的科學幻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體現出濃濃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影視作品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既然已經駛入快車道,那么電影創作者在逐步完善的科幻電影產業中,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特色的創作方向;在“科幻”的類目下,遵循科學尋找差異化的精彩故事,才能為國產科幻影片拓寬前進道路奠定基礎。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