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迭代發展猶如戰鼓催征,將網絡文藝的可能性、豐富性、挑戰性、思辨性一次次展示于大眾面前,也給我們帶來一個核心問題:網絡文藝作為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方式的掌握,我們該如何認知和把握它?筆者試從藝術語言的角度做粗淺的探討。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藝術既是審美的物態化呈現,也是藝術語言的媒介化呈現,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莫不如此。那么,網絡文藝有沒有獨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呢?如果現在沒有,未來會不會產生?
這個問題現在就提出來,似乎有些言之過早。它的前提是假設網絡文藝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但事實上,目前無論是網絡文學還是網絡視聽,都還僅僅是由各種創新類型依托網絡這一媒介所組成的“一個豐富的總體”,其獨立性還沒充分、顯著、鮮明地彰顯出來。
但是,依據麥克盧漢的理論,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再到數字媒介,媒介環境生態的改變,深刻影響著審美體驗的更新。互聯網思維所形成的審美方式及審美活動特征,已經在網絡文藝各種創新類型中日益有所顯現。網絡電影被切片觀賞,網絡劇被倍速觀看,短視頻被社交化傳播,網絡文學的閱讀體驗也與傳統閱讀大相徑庭。這些日益常態化、普遍化、大眾化的現象,又讓我們感到,網絡文藝的藝術語言是否存在內在獨特性,似乎值得我們開始做出認真思考和客觀回答。
首先需要看到的是,藝術形態的發展演進,與媒介的底層邏輯有深刻而緊密的聯系。媒介作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在傳統藝術中,其藝術語言的媒介化呈現,也表現為人的某種感官功能在審美體驗上的集中強化。比如,音樂、廣播劇之于聽覺,書法、美術之于視覺。傳統藝術中,舞臺類是相對“綜合”的藝術門類,不同程度包含了文學、說唱、器樂、表演等諸多藝術元素,但其綜合性局限于審美現場的時空間,不具備媒介的延伸功能。只有進入電子媒介時代之后,“綜合藝術”才突破時間和空間局限,而電影、電視等新的綜合藝術也在實現媒介延伸之后,創造了全新的藝術語言。
數字媒介相比電子媒介是全新迭代,互聯網不僅是所有網絡文藝類型的傳播媒介,比特更是所有網絡文藝類型的物態媒介。在比特的世界,互聯網媒介對人的感官延伸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全面的、立體的、統合的,人工智能更是被視為對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這種媒介延伸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統合在一起并產生全面交互,是雙向度的媒介沉浸,而不是電影、電視所營造的虛擬世界那種單向度的媒介沉浸。因此,網絡文藝在藝術上的“綜合”程度及表現,相比于傳統影視這種電子媒介時代產生的綜合藝術,具備全新的特征,居于全新的量級,正在呈現日益鮮明的審美差異。
“綜合藝術”會在走向成熟過程中逐漸形塑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并最終被大眾熟悉和接受。比如傳統戲曲的藝術語言,業內常用“程式”來統合,電影、電視的藝術語言,大家慣用“鏡頭”或“蒙太奇”來指稱。網絡文藝能否成為全新的“綜合藝術”類型?近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開始涉及其審美特征及藝術語言問題的討論,并依據互聯網媒介的底層邏輯,陸續提出了“交互沉浸”“場景”甚至“身體”等一系列話語概念,作為對網絡文藝審美語言命名的可能性。當然,這一探討仍需等待網絡文藝下一步的發展實踐才能逐漸明晰。
還需看到的是,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認識論偏向。小說與電影,哪怕兩者的故事是一樣的,但傳遞給人的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現實”和審美體驗。萊文森在他著名的媒介進化論中,將互聯網媒介視為“重塑真實”的全新技術階段。互聯網將此前媒介技術所強化的感官偏向、以及由此所失去的“部分真實”都重新予以糾正,在打破人類生理局限、實現媒介延伸的同時,重新回到了全感官體驗的“完全真實”。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加速應用,已經為我們帶來了極其直觀的體驗。
今天,技術在模仿和復制人的感知模式、認知模式進程中,從“媒介化”走向了“去媒介化”,即媒介技術進步達到了令人感受不到媒介存在的程度。這對藝術形態的發展必然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口語是人類最早誕生的媒介,依托口語的民間故事講述、說唱等藝術,在初始階段具有強烈的現場性。媒介進步使口語化表達被書面表達所替代之后,感官偏向就導致審美模式發生變化。而網絡文學之所以重新出現大量的口語化表達,并不僅僅因為作者群的非專業性,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在于互聯網的“去媒介化”重新讓人回到了“現場性”的審美體驗模式。
當然,“去媒介化”當下最為典型的表現,還是虛擬現實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疊加應用領域。對應網絡文藝,這個領域帶來的將是全新的、全感官體驗的、更為感性和直觀的審美對象,同時還有人機共創、共融模式下藝術創造力的邊界拓展。虛擬現實與真實現實同在共生,人工智能與人的合作持續演進,都會進一步增強網絡文藝的“綜合性”和“去媒介化”特征,從而深刻影響其藝術語言的生長趨向。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是人對世界“藝術精神”的掌握,是直觀的、感性的掌握。“去媒介化”為這種直觀的、感性的生命體驗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但歸根結底,媒介的“人性化”,在網絡文藝領域仍然是對人的審美意識創造和審美經驗積累的更高階段的技術化。能夠以精神的方式、審美的方式對世界做出掌握的,始終只有人,也只能是人。因此,網絡文藝的藝術語言發展,仍然是以人的審美的精神活動規律為基本遵循,并進一步深化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其未來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新“語言”,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