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讓年輕觀眾與漢劇“雙向奔赴”
講述人:武漢漢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 王荔
怎樣讓傳統戲曲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我所在的武漢漢劇院近年來嘗試了不少新的演出模式。比如,以漢劇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為契機開展漢劇普及工作;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在黃鶴樓景區演繹經典漢劇劇目;與武漢博物館聯動,打造《貴妃醉酒》沉浸式演出。這些嘗試都是為了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愛漢劇。
2015年春節,我和漢劇院一行26人帶著兩臺根據莎士比亞名劇改編的新漢劇《馴悍記》和《李爾王》,前往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進行文化交流。現場沒有話筒、音響設備和燈光效果,全靠本嗓天籟和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深深吸引了學生們。這兩部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熊杰平和方月仿兩位老師的改編,他們保留了部分原著中的句子,使得劇本既“原汁原味”,又充滿漢劇韻味。
傳統戲曲與人文景點的融合是我們的又一探索。在黃鶴樓景區內,我帶領演出團展演漢劇經典折子戲《八仙鬧海》《盜仙草》等,讓各地游客看到400年漢劇的獨特魅力和武漢濃厚的文化氛圍。這樣的駐演也讓劇院95后、00后演員有更多表演機會,在舞臺上學習、成長。而他們年輕、大膽、有創意,更了解現代社會流行趨勢和年輕觀眾喜好,他們對傳統劇目的想法總能給我許多啟發。
武漢博物館的漢劇藏品展區深受游客歡迎,于是我們嘗試在博物館駐演沉浸式漢劇《貴妃醉酒》。這部劇在漢劇傳統劇目《百花亭》和創作劇目《霓裳長歌》的基礎上改編,保留了漢劇經典唱段,演出時長縮短到45分鐘左右,更適合年輕觀眾。最終,演員化身大唐游吟詩人,悲吟著“恩愛哪有江山重,哪顧月下盟誓情”,帶領觀眾夢回大唐。博物館中庭營造出堂皇富麗的唐朝皇宮園林,通過互動方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演員們的一顰一笑。雖然唱腔和表演動作仍是傳統的漢劇,但卻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實現了年輕觀眾與傳統漢劇的“雙向奔赴”。
在多年探索中,我覺得,戲曲創新既要尊重和保留傳統戲曲的核心要素,也要注入當代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使其更具現代感和觀賞性。創新并不意味著一味模仿流行文化或其他藝術形式,而是要通過對傳統的深入研究,找到傳統戲曲與現代表達方式的有機結合點。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