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2023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2023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面反映了電影界在藝術創作走向和產業發展動向上的良好態勢。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中影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大勇以及徐崢、梁靜、李非等多位嘉賓圍繞報告內容,共同探討中小成本影片的創作空間、題材與未來。在他們看來,無論成本高低,都要創作出好的故事、人物,這樣才能把觀眾請回電影院,培育出成熟的觀影市場。
中小成本電影要把握“影院性”
《不虛此行》《第八個嫌疑人》《尋她》三部中小成本影片剛剛摘得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這些影片以精良的制作以小博大,獲得口碑。尹鴻表示:“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觀眾有著太多選擇,通過電視、電腦或手機等媒介,都可以免費欣賞到電影。一部電影如果在題材、形式、話題等方面無法實現其‘影院性’,就無法吸引觀眾買票進影院。這個‘影院性’指的是要利用電影的拍攝方式和表現手法,用精美的畫面和動人的故事,提供充足的動力,將觀眾請到影院觀影。目前的市場還是過于依賴檔期,每個重要檔期都有大制作的電影出現,但每個周末也有各種新片上映,這個‘周末檔’其實就是中小成本電影的突破口,當觀眾形成每周看電影的習慣,能在周末的影院看到各種差異化的電影,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電影市場。”
做出新嘗試扶持中小成本電影
與擁有眾星云集的陣容、以大場面為賣點的商業大片相比,中小成本電影的確在宣發方面存在劣勢,需要依靠創作、發行等環節集體發力,才能起到扶持作用。張大勇說:“這幾年,中影發行的電影做了‘預約放映’的新嘗試,與萬達院線合作,用拼單的方式組團,只要一場票款能覆蓋成本就放映。從今年3月起,每個月挑選一個‘女性電影’‘動畫電影’等主題進行放映。在放映過程中,《羅小黑》《宇宙探索編輯部》等小成本電影爆火,取得理想成績。這個方式為中小成本電影探索出一條新路,建立起用戶群體,為未來的分線供片培育起市場環境。”
制片人梁靜近年來扶持了《再團圓》《街娃兒》《小白船》等多部口碑出眾的小成本新人佳作。在她看來,電影新人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所以會探索不同途徑幫助他們走向市場。她說:“發現好苗子后,我希望先讓他們成為一個會表達、被認可的好導演,再慢慢培養他們跟市場接軌。在具體操盤中小成本影片時,我會依靠自己的經驗和人脈,為他們搭配出一個有實力的班底,一起把錢花在刀刃上,一步步摸索出經驗。”
成本高低不是成敗關鍵
中小成本電影是否會因為受資金所限影響到創意發揮?需要采用何種方式避免這種劣勢?在扶持文牧野拍攝《我不是藥神》、幫助邵藝輝執導《愛情神話》后,徐崢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以“裝修”行業作比喻,“我覺得那些有才華的導演,一定有辦法在規劃內帶給觀眾驚喜。因為不同的預算會面臨不同的困難,關鍵在于導演怎么在限定條件下展示才華、完成工作。大家都希望把家裝修成豪宅的樣子,但沒有這個條件時,設計師一定會仔細考量,客戶需要住在什么樣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如何設計才更適合這個客戶。最終,他只用很少的錢就能裝修出很獨特的空間。”
“中小成本”指的只是資金成本,但這遠不是作品成敗的全部。李非認為,在得不到更多投資的情況下,創作者不妨在其他方面付出成本:“我們說的‘成本’不光是資金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思考成本、學習成本等,如果我們在這些成本上加大投入,也能給作品帶來更好的結果。”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