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對沉迷于看短視頻的青少年和孩童,不少家長都表示擔憂。像一些五六歲的孩童張口閉口“老鐵”“老六”“栓Q”等網絡用語,當中不少人更是被平臺的算法“帶”進各類網絡游戲和游戲視頻的“坑”。面對短視頻算法的“精準投喂”,家長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
短視頻“侵襲”孩子話語體系
“老六來了!”近日,在某小學的校內演出中,幾個二年級女孩在臺下如此喊道。記者了解到,“老六”是近來比較火的網絡流行語之一,指的是“在游戲中游離在團隊之外的自由人”或“玩得比較差的玩家”。
“現在的小學生語言交流體系,充斥著明顯的短視頻印記。”正在臺下看節目的7歲女孩可可(化名)的媽媽對記者說。“現在的孩子們之間交流時,像‘老鐵’‘栓Q’等網絡用語都是張口就來,想讓孩子說出干凈、平實的語言越來越難了。”記者采訪發現,沉迷刷短視頻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數,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
可可媽坦言,即便自己能管住孩子不看平板也無濟于事。“因為一個班級里總有人會看這些短視頻,然后那些‘簡單粗暴’的網絡語言就如病毒般傳播開。但如今連一些家長都未必抵抗得了平臺算法的精準投喂,作為孩子又能有什么分辨能力?我希望孩子看到晚霞時能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這景色666啊!’”
看短視頻玩游戲“無縫銜接”
家長陳潔(化名)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工作繁忙,在家里的確常常讓6歲的兒子小偉拿著平板看。“起初我以為他只是在視頻網站上看動畫片,就沒想太多,但慢慢地我經常聽到的是一些玩具、游戲類視頻博主的聲音,網絡化、成人化,發音也不標準,甚至還常常有一些發成‘大舌頭’的音。”陳潔有點納悶,孩子是怎么接觸上這些視頻主播的呢?
對比了該視頻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后陳潔才發現,雖然小偉在非青少年模式中看的主要是動漫內容,但并非只能看到類似于電視兒童頻道的動畫片內容,而是飽含了動畫、動漫元素的各類短視頻。“漸漸地,還從短視頻中看到主播推薦各類游戲。看視頻了解到游戲、玩游戲再結合主播講解視頻……如此循環,孩子自然就成癮了。”陳潔表示,孩子已經從最初單純地看短視頻“無縫銜接”到玩網絡游戲,進入一個更深的“坑”。
有青少年出現極端行為
語言的“網絡化”,只是短視頻對孩子相對淺顯的影響之一。而一些不適齡的、暴力、恐怖乃至低俗的短視頻內容,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15歲少年小凡(化名)的父母最近被嚇得不輕。因為半個月前,他們突然接到了小凡班主任的電話,說小凡在學校開辦心理講座結束后主動跟老師說,他曾經有過自殘的行為。得知這一情況,父母趕緊找小凡深談,才發現這個15歲的孩子手腕上赫然有著多條剛剛愈合的劃痕傷疤。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州市黃埔區心靈家園理事長孫鴻松在幫小凡進行疏導時了解到,小凡在手機上觀看短視頻,在評論區認識了一些有共同愛好的網友,但后來在聊天交往中,他被網友推薦了一部描寫恐怖游戲的小說,在這部小說的讀者粉絲群里,小凡起初是做一些日常在學校的感受分享,漸漸地,群里的粉絲為了吸引人氣,發出了如“劃手腕”“上天臺”之類的照片分享,在小凡和他的群友看來,這些行為可以增加“積分”,從而換取“游戲”里的“道具”。孫鴻松介紹,小凡和他的同學此前已多次相約“上天臺”,并一度坐在天臺邊上,把兩條腿都垂了下去。“萬一當時他們不小心失足,后果不堪設想。”
“手機上這么可怕的內容,竟然離孩子這么近,太可怕了!”小凡媽媽說,“我和他爸爸平時工作很忙,因為覺得孩子成績還不錯,就沒太關注他的業余愛好,忽視了心靈關愛這一塊。”
如何建立“保護盾”?
希望豐富分齡內容細化技術防沉迷
實際上,目前不少視頻平臺都設有“青少年模式”,記者在某平臺上發現,其“青少年模式”可以精選教育類、知識類內容,且無法開啟直播功能,單日使用時間不超過40分鐘,每天22時至次日6時無法使用。然而記者發現,一些未成年人在刷網絡短視頻時并不會首先打開該模式,而忙碌的家長也沒有對此嚴格管理。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戒掉”短視頻,也曾嘗試強行開啟“青少年模式”,超過八成的受訪家長表示使用過該模式,但近半家長對該模式不太滿意。“主要是內容少、枯燥,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
“現在數字技術這么發達,能不能有更好的手段來規避這些問題?”不少家長表示,簡單的“青少年模式”解決不了問題,應該豐富分齡內容,為青少年和兒童提供更多優質的內容,同時嚴格、細化地做好內容的分級和管理,也可以用指紋等識別模式更準確地“鑒別”觀看者是否是未成年人,讓技術和管理成為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保護盾”。心理學家提醒,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問題應得到家庭、學校等多方的關注。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平時多閱讀、少看手機,引導未成年人選擇適合的內容。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