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景演出到虛擬沉浸
戲劇與文旅的融合共生
一直以來,戲劇都在文旅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一個莎士比亞,促成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促成了“環球劇院”,許多來到倫敦的游客欣然購票入場,來體驗原汁原味的文藝復興莎劇……戲劇在彰顯地域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更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以戲劇文化助推地方文旅產業,在實踐中發現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但能推動戲劇藝術的自我更新,還有利于實現戲劇與文旅的融合共生。從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開始,二十多年來,我國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與文旅的融合之路。

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劇照
“印象”系列 開啟大型實景演出之路
2002年,廣西桂林推出了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將自然風貌的實景納入演出的視覺語匯之中,獲得了藝術突破和商業成功。一時間,不僅“印象團隊”繼續在麗江、杭州、平遙等地推出了八部“印象”系列作品,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也掀起了實景演出的熱潮,成為21世紀初文化旅游產業重要的風景線之一。
成熟的旅游景點為了展示當地風俗文化,往往會組織安排演出來吸引游客,但實景演出這一形式具有獨創性。一是將碎片化的表演內容,納入統一的敘事與作品結構之下,更易于集中表達當地文化元素;二是以新奇的“實景”構造視聽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奇觀”,將本來對游客來說只是旅行中可看可不看的當地表演,改造為一場值得重視的藝術“事件”,從而通過戲劇的美學魅力增強旅游景點的吸引力。事實證明,一些成功的景區實景演出至今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上座率和運營狀態,類似“印象系列”這樣的成功范例不僅成為當地景區重要的文化名片,更是對戲劇形式不可忽略的重要創新。
但隨著時代發展,游客對優質文化的需求迅速提升,部分曾經以“技術”和“奇觀”為賣點的景區實景演出“風光不再”,不少曾經紅火的實景演出難以為繼,對游客的吸引力逐年下降。其中有游客“審美疲勞”、部分作品的創作與當地文化的結合“半生不熟”使作品淪為對民俗奇觀的蒼白展示等問題,但更深層的原因是讓觀眾坐在劇場觀看演出的傳統形式,已經很難滿足游客對新時代文化作品和旅游體驗的需要。

第九屆烏鎮戲劇節現場
“烏鎮戲劇節模式” 景區搭臺,讓戲劇人“唱戲”
從2013年首屆算起,至今已舉辦九屆的烏鎮戲劇節是戲劇與文旅產業相融合的嘗試中頗有代表性的成果。近十年來,除了業已成為國內戲劇從業者和愛好者無可爭辯的“殿堂”,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戲劇創作者外,烏鎮本身也借助戲劇節這一名片成功將“古鎮模式”推廣到全國,一系列按照烏鎮經驗拔地而起的古鎮蔚為大觀。可以看到,如大涼山戲劇節、阿那亞戲劇節等由景區搭臺、讓戲劇人展現自我的戲劇節模式,逐漸取代景區實景演出成為戲劇與文旅融合的新趨勢。
相比過往由景區主導演出創作和表演內容的模式,烏鎮戲劇節開啟了提供“文化環境”而非提供具體內容的新范式:烏鎮戲劇節每年邀請國內外頂級的戲劇團隊,以嚴肅的藝術態度選擇前沿性的優秀戲劇作品進行展演,同時舉辦“青年競演”培養新興青年創作者,這些舉措從表面看都是純粹的戲劇行業行為,與當地景區無關。但這些演出都發生在由烏鎮的古建筑改造而成的劇場之內,構建了一個從日常生活出發、持續時間更長、觀眾體驗更深刻的美學氛圍與文化環境,而非傳統旅游行業“走馬觀花”的粗淺體驗。
每年為期十天的戲劇節吸引了大量戲劇愛好者和游客“住”在烏鎮,戲劇演出的日程安排讓本來一天即可逛完的烏鎮之旅演化為多天的“生活體驗”,從而在構建“戲劇王國”的同時,深層次地展現出景區的文化底蘊和生活層面的魅力。
在多年的實踐歷程中,烏鎮也實現了景區自帶的文化特性對戲劇演出的反哺——烏鎮江南水鄉閑適的生活氛圍,指向了烏鎮戲劇節作品獨特的文藝氣息;與之類似的,還有主打少數民族文化特質的大涼山戲劇節、主打前衛藝術和城市居民度假選擇的阿那亞戲劇節,它們入圍的戲劇劇目也逐步顯現出當地別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戲劇與文旅產業互為主體,二者在潛移默化中融合共生。

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劇照

沉浸式戲劇《大真探趙趕鵝》劇照
沉浸式演出 城市文化的新突破
各大旅游景區成功的戲劇融合實踐,促使城市的文旅開發將目光投向戲劇。雖然大多數戲劇演出都發生在城市市區中的劇場,能夠得到城市文化部門的支持,但要讓戲劇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進而輻射到旅游產業,僅僅推廣發生在劇場的戲劇演出顯然是不夠的,戲劇與城市文化之間的融合需要“新的玩法”。
2016年,上海首先引入之前在倫敦、波士頓、紐約等地取得成功的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觀眾進入一座多層的“麥金農酒店”,置身高度戲劇化的舞美場景之中,與演員們零距離相遇,自由選擇路線來探索這一場脫胎自莎士比亞《麥克白》的故事。獨特的代入感和自由度使得觀眾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再加上如今劇本殺、密室逃脫、沉浸式體驗的流行,為其帶來了極強的重復觀演需求和觀眾黏性,《不眠之夜》成為上海戲劇和旅游產業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城市觀眾相對容易接受新的演出形式,也更注重自我的存在感與參與度。近年來,以城市文化為基礎的“沉浸式”演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北京,《大真探趙趕鵝》《北平1948》等作品在胡同、巷口上演;在上海,“亞洲大廈”每一層樓幾乎都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沉浸式演出,這座大廈也成為戲劇與文旅融合的標志性建筑;在南京,與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緊密結合的《南京喜事》實現長期運營。沉浸式戲劇的嘗試還進入戲曲界,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引發廣泛關注。結合城市特征開發的沉浸式演出一方面能夠吸引本地青年人,另一方面也打開了以新形式來推廣城市文化特色的創意圖景。
沉浸式體驗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代不僅局限于“實體”的真實現場,更邁向了“虛擬”的網絡現場。2023年4月,全球首屆斯芬克斯元宇宙戲劇節在北京798藝術街區和線上空間同時舉行,觀眾不僅可以在線下的演出場地觀看新形式的“元宇宙”戲劇,還可以隨時登錄到“元宇宙”虛擬空間實時參與。
隨著互聯網和視覺技術的發展,不少旅游景區都開始推出景點的虛擬電子化空間,讓觀眾能夠足不出戶在網絡上沉浸式游覽。網絡形式實現了現實游覽中無法發生的表演式互動,賦予觀眾特殊的私人化體驗。這種發生在虛擬空間中與戲劇表演密切結合的沉浸式體驗,突破了現場和感官的限制,展現了戲劇和文旅融合的廣闊未來,已成為相當一部分博物館、歷史景區重新煥發活力的新手段。
從大型實景演出、戲劇節,到駐場沉浸式演出乃至發生在“元宇宙”的虛擬現場,戲劇獨特的“事件”性、現場性和藝術感染力為文旅產業增光添彩。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表演形式的開拓創新,戲劇在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過程中不斷自我轉變,這一古老傳統的藝術形式在文化娛樂選擇豐富的新時代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十多年來,中國戲劇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共生實踐堪稱一本時代的記錄冊,伴隨著時代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反映著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遷,更體現出戲劇藝術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共生,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事業建設中釋放更多的潛能。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