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時,孟京輝曾將歌德經典名作《浮士德》大膽改編,命名為《盜版浮士德》搬上中國小劇場舞臺連演33場;還特設跨世紀專場,讓所有觀眾伴隨劇中浮士德登上火星,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時隔二十多年,孟京輝舉起了時下最時髦的“元宇宙”大旗,又選擇拿經典的《浮士德》“開刀”,并以此拉開首屆斯芬克斯元宇宙戲劇節的大幕。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沒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元宇宙”,更別說“元宇宙戲劇”了,但這確實激發了大眾的好奇心:不知道老孟和他的響應者們會玩出什么新花樣兒;“元宇宙戲劇”會掀起一場新的戲劇革命,還只是噱頭或標簽?
走入蜂巢劇場,只見舞臺上豎起一面打著巨大浮士德名字“Faust”的多媒體屏幕,幾位戴著VR裝置的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兩位身著一紅一黑大衣、造型很朋克的男演員登場,簡單介紹《浮士德》原著大意,又用六組與作品有關的數字,將坐在和這些數字相關座位上的六位觀眾請上場,并讓他們戴上VR設備,進入所謂的“元宇宙浮士德世界”。但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只能通過大屏幕觀看被“數字化”了的演員在如同電子游戲場景一般的虛擬幻象中表演。
十幾分鐘過后,VR部分結束,體驗觀眾回到座位,大屏幕上升,露出由張武設計的帶有一貫“孟氏美學”特色的舞臺,演出又恢復了孟氏戲劇一貫的表演風格。舞臺上,巨大的歌德頭像,神秘莫測的貓頭鷹之眼,酒瓶、時鐘、書籍、電視機、洗衣機等營造的迷亂氛圍,演員們以夸張的造型,用瘋狂、荒誕、戲謔、浮夸的孟氏表演方式詮釋著劇情和人物。一紅一黑兩位朋克男演員原來是分裂的魔鬼角色;而浮士德也不再是博學多才的學者,而變成了憂郁氣質的慘白青年。在各種嬉笑怒罵、癲狂顛覆中,孟京輝再一次完成了對《浮士德》的解構,但看上去并未真正滿足觀眾對“元宇宙戲劇”的期待。
其實孟京輝對于時代變化和新生事物一直是有敏銳察覺力的。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生希望通過求知與探索來對抗生命的虛妄,而魔鬼“以靈魂為契約”為他打開欲望之門,讓他在放縱自己欲望的命運因緣中,得到讓世上所有人艷羨的一切,又不斷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這和當今時代,科技與藝術用“元宇宙”為人類打開次元大門,讓人類感受到全新世界的極大誘惑,同時也陷入更深的欲望與迷惘的境遇,有著深刻的對照關系。
如果“元宇宙戲劇”可以借助經典作品的力量,讓人們冷靜清醒地審視當下的科技發展,而不只是盲目追隨時髦技術潮流;或者“戲劇”這種本身也與“元宇宙”一樣具有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虛擬性的藝術載體,在得到科技賦能同時,還能反思科技可能帶來對人的改變甚至異化,那么作品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將具有更強的力量感,也將激發人們產生更深的思考。
但目前,只能說歌德是偉大的,《浮士德》是經典的,而“元宇宙戲劇”,尚在實驗探索之中。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