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以豐富的中國式人物與中國情懷,展現了命運共同體意識下的地球危機想象與“中國式”解決方案,在世界文藝舞臺上彰顯了中式科幻浪漫。同期,由文創藝術家畢橫與《流浪地球2》聯名的公共藝術品“機甲玉兔”亮相北京三里屯引發了轟動效應,作品以獨樹一幟的“中國的核,世界的殼”創作思路,展現了東方傳統文化與未來科技、潮流藝術的融合創新。
作為一名先鋒藝術家,畢橫在創作大型裝置藝術的同時,始終不忘關注和展現國家科技發展,積極探索將中國傳統國學與全球前沿的潮流時尚相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藝術作品。其創作的小說《機樂世界》也踐行了這一理念。小說融入藝術家身份的哲學思考與藝術表達,創造了“熊貓機器人”“大圣機器人”“關公機器人”等一系列獨一無二的中國科幻形象,誕生了一系列東方視角的科幻故事。這些故事和形象,既有西方好萊塢式的酷炫外殼,又蘊含了東方文明古國千百年來的內觀智慧。
在《機樂世界》的作品體系中,作者構建了一個充滿禪意的機甲科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類想變成長生不老的機器人,而機器人卻想成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瘋狂研究意識轉換技術,這樣就可以實現人與機器人之間的身份轉換。然而欲望和人心是波譎云詭、變幻莫測的,為了獲得這一核心技術,各方勢力展開了瘋狂的爭奪。故事將佛學、儒學、道學、易經等國學哲思融入其中,講述了機器少年想要成長為“人”的過程,最終悟道,只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是“人”所獨有的品質。故事恰似一段西游記式的取經之旅,經歷磨難最終悟道,修成正果,是“人”是“妖”,“我說了算”。作品讓人工智能與人類關系有了中國式的解讀視角,讓科幻有了中國特色。
作為一部國產科幻作品,《機樂世界》承載著科幻人艱巨的使命——讓青年愛上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熊貓機器人”“大圣機器人”“關公機器人”等創意形象的出現,就源于畢橫在東西方文化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他將中西方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機甲、科幻元素相結合,加入中國國學做調味料,實現了不同文化的溝通和融合,用一種鮮活的方式,讓中國科幻文學走向世界。
對于中國科幻而言,《流浪地球》《三體》打開了世界市場,但缺少一些深入淺出地呈現中國文化的優秀讀物?!稒C樂世界》不僅僅是一個充滿“禪意”的科幻作品,更是富有中國科幻獨特魅力的全新創作模式。文明的生存與延續看似是一個科幻話題,卻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不斷上演和經歷的過程。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影響著人類社會,這是一個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機樂世界》用全球民眾喜聞樂見的科幻美學語言,傳遞了深邃而智慧的中國意識形態,讓不同領域、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能在小說里有所觸動和感悟。作品中蘊含的獨特觀點與中國智慧,也將為全世界應對現實危機,提供不同且有益的思路。
自科幻誕生以來,科幻與科學、科幻與現實,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尤其是在近年新時代科技事業的新發展,激發了一大批作家的創作激情。在科幻文學領域,創作者們通過作品,對重大工程、國之重器、中國速度、中國奇跡的書寫,記錄下科技進步的鏗鏘足音,也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愛上科學。
一部《機樂世界》,既有宏達的格局、大開大合的時空想象,更有對年輕讀者閱讀習慣、興趣熱點的把握,完成了對科技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科幻元素的完美融合,讓《機樂世界》仰望宇宙星空的同時,腳踏中國大地,有了一方生根發芽的沃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