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紀錄片《奇妙中國》在央視頻和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選擇從想象力的角度解析大國工程,傳播科學精神,通過將科技紀實的內核與充滿想象力的內容選題及視聽呈現進行碰撞,成功推動科普題材紀錄片的融媒體轉型延伸,實現合家歡的受眾覆蓋,讓科學精神與中國智慧在觀眾心中浪漫綻放。
面對自然的偉力與自我的局限,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產生天馬行空的想象,這些對于自然的認識與想象形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神話與傳說、充滿夢幻色彩的童話與傳奇,既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發展,又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正是這些奇思妙想,引發了人們邁出探索創造的腳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奇妙中國》在探尋切入點上,創新性地用“想象力”破題,引發新媒體時代的跨圈層傳播。
對人類想象力的刻畫,充盈在每集作品中:唐代玄奘法師將塔克拉瑪干沙漠視為“死亡之海”,而今環沙漠鐵路鋪設完成,創造了新時代的出行傳奇;“地下建設者”以人們對大地之下黑暗世界的好奇與探索開篇,盾構機作為開路先鋒,可以一邊挖掘、一邊修建,保證地鐵等一系列地下基建順利建成運行;傳說中貼地飛行的夢想在人們的心中扎根,時至今日磁懸浮列車帶來的高速運行體驗,讓遙遠的奇幻夢想實現……人類的最初夢想沿著科技之路行進,在現實中開花結果,便利了大眾的現代生活。
這樣的切入點對于不同圈層的觀眾而言,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想象力是可貴而浪漫的,在此基礎上解析科學精神,傳達人們對認知世界初心的保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奇妙中國》因此能夠與更多觀眾形成思想與情感的共振。作品在“想象力”的主題之下,緊密圍繞科技解決現實問題的“奇思妙想”之處,別具匠心地進行相關選題的具體挖掘。該片將龐大的工程抽絲剝繭,保留其中最核心的原理,再映射到真實生活的各種想象與巧思之中。與此同時,奇思妙想并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奇妙中國》十集的選題策劃,涉獵航天、航海、新能源、新基建等各類領域。人類的奇思妙想在科學技術的助力下變成現實,成為人類能力的延伸,幫助人們共同締造更為幸福美好的生活。創作者在選題時,讓奇妙感充分“接地氣”,均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的工程案例。這些創作手法為科普類紀錄片鋪上浪漫色彩,讓科技有了人文關懷與溫度。
在拍攝手法上,《奇妙中國》全片大規模引入移軸攝影。在移軸鏡頭之下,宏觀的景象呈現出“微縮模型”的效果,使觀眾以一種遠觀、俯視的獨特視角,全景式地欣賞各種工程設計的全貌。畫面中城市的高樓林立、夜晚的浩渺星空、戈壁上密布的光伏發電板、廣袤干燥的沙漠被縮小到一定比例,工程運轉的原理及效果在動畫、數字的輔助之下變得通俗易懂,這種看似虛幻的情景卻是來自最真實的祖國山河之中,夢幻浪漫的視聽表達與高度紀實的內容碰撞,一虛一實之間,硬核的科技變得生動鮮活,觀眾對腳下這片熱土的認知也更為清晰,潤物細無聲地激蕩起人們的家國情懷。
從剪輯層面上看,微紀錄片單位時間鏡頭數量高、轉場頻繁,運動鏡頭幾乎貫通全篇,這一節奏也順應了作品科技推動工程及社會快速發展的思想內涵。“超超臨界”狀態下,600攝氏度高溫的蒸汽猶如迅猛奔騰的野獸,帶著巨大的能量;極速列車時速高達600千米,跑完1000千米的用時只比民航客機慢20分鐘……視聽語言的節奏與這些充滿奔騰力量的內容緊密配合、扣人心弦。《奇妙中國》探索了科技主題與影像風格的完美融合點,用工業美學打造出科技美感,創造獨樹一幟的效果。
《奇妙中國》開啟了科普類紀實影像發展的新路徑,讓科技發展以更生動、更柔和、更新穎的形態走進觀眾視野,從而有力地承擔起現實觀照的文化功能,助推社會更好地發展進步。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