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C無壓力”“這是來自‘國家隊’的降維打擊,聲音直擊靈魂”……音樂綜藝《時光音樂會2》收官之夜中,歌唱家石倚潔一首飽含情感的《我期待》火速出圈,節目現場田震、孫悅、周深等一線歌手紛紛為之熱烈鼓掌。這位上海男高音,繼本月在滬出演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后,再次迎來了高光時刻。
身為普契尼歌劇的優秀男一號,石倚潔再次刷屏是因為首次在公開舞臺上演唱流行歌曲。“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回到我最初的愛,回到童真的神采”,正如歌詞所言,這首歌也是為了致敬他兒時的偶像歌手張雨生。而面對這首超高難度的歌曲《我期待》,他不僅跨越了唱法樊籬,從流行過渡到男高音,并充分展示了層次鮮明、飽滿深情、極具厚度的專業演繹——主歌部分娓娓道來的細膩表達,讓聽者感受到跨越了時光的“好聽”;而當“say——goodbye——”干凈飽滿、清澈明朗的高音響起時,感動了屏幕內外的嘉賓和網友。“流量靠邊吧,音綜就應該多請這些美聲實力派。”彈幕上聽眾紛紛留言。
在歌聲中見證時光,也用歌聲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從小時候喜歡《我期待》,到真正在舞臺上縱情演繹這首歌,石倚潔走過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我肯定唱不上去;后來學了唱歌,2010年的時候覺得可以稍微唱一點了;直到這次參加《時光音樂會》,實際上也是降調演唱的。”石倚潔告訴記者,《我期待》的原調高達High D,而這次節目中的演唱選擇降了兩個調,“最高音從High D降到了High C,也是選取了自己聲部最舒服自如的狀態,同時又可以較好地表現自己的聲音”。
有網友說,石倚潔的歌聲意外地“深情脈脈”,高音區尤其“直擊心靈”。其實這背后正是專業美聲歌唱演員轉戰流行唱法最難的地方——調整演唱習慣與方式。“美聲唱久了之后,即使演唱流行歌也會有美聲的痕跡,特別是演唱高音時,會情不自禁地用到一些美聲的方法。但是美聲由于追求在更大空間里傳遞人聲,難免會產生和觀眾的距離感,也難怪有人會覺得美聲唱法‘板’。”因此,石倚潔特別注意,“前半段我徹底脫離了美聲狀態,而后半段我嘗試盡量不要往美聲靠攏,而這其中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前后如何順暢過渡與銜接,盡量消除兩者的違和感。”
要知道,頂級歌者在不同的舞臺演唱不同的內容,歌唱的方法可以完全不同。比如歌劇演員在演出歌劇時,一個人會面對多則兩三千位觀眾,樂池里有六七十位樂手,龐大的人群組成厚重“人墻”,要求歌劇演員不僅要把音量擴大到極致,讓人聲穿透“人墻”和樂聲融合在一起傳達給觀眾,還要展現出歌聲的強弱和色彩對比。而當在演唱藝術歌曲時,觀眾人數會相對少一些,樂器則僅有鋼琴,那么在用嗓方式上會更加柔和一點,更講究藝術歌曲的意境和韻味。當在演唱流行歌曲時,因為有麥克風,無需聲如洪鐘而更在意的是要把演唱處理得更加細膩。
“美聲歌手的演唱注重嚴格的方法與規則,在規則中追求完美,和流行唱法相比容易收到‘唱得很完美,但缺少個性’‘毫無瑕疵、全是技巧”的點評。對此,石倚潔表示,正是因為這些議論的存在,促使他逐步思考如何在保證專業的前提下,多進行一些嘗試和突破。“希望借助《時光音樂會2》這樣的綜藝舞臺,讓更多觀眾感受到美聲歌唱演員個性化的那一面,也希望更多美聲歌者的‘個人秀’能出圈,吸引更多觀眾不僅愛聽演唱會,也能來到劇院,親耳聆聽音樂會、歌劇。”
這位享譽國際的男高音,正在積極嘗試拓寬自身專業范疇的邊界。就像表達了心聲的《我期待》所唱,石倚潔昂首闊步,繼續自己不留一絲遺憾的音樂之旅。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