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際,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種地吧》開播。當未涉農事的少年奔向農田,一場扎根泥土的青春實驗也拉開帷幕。

真人秀《種地吧》海報
種地,他們是認真的
“種地也能上綜藝?”“這些年輕人真的可以干好種地這件事嗎?”……作為一檔具有實驗性的農作節目,從選角到內容架構,《種地吧》都是認真的。
為了找到認真干“種地”這件事的年輕人,創作團隊先后面試了兩百多人,并從中選出三十多人,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進行真實的秋收試拍。最后篩選出十位18-25歲的年輕人,作為節目的常駐嘉賓,扎根鄉村、扎實耕作。
在前置環節,少年們參與了農業知識、醫療救護、消防安全、廚藝、木工、瓦工等多方面的專業課程培訓,并考取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農具的駕駛執照,為種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式的節目中,他們“持證上崗”,從一顆種子開始,參與發芽、生長、抽穗、灌漿直至收獲的全過程。用190天的時間,親手種植出5萬斤小麥,感受“認真做好一件事”的力量。
讓沒有耕作生活經歷的年輕人真正地種一次地——《種地吧》讓少年們帶著同齡人的視角,去了解當下的農業、農村、農民。在具有反差感的生活中,探索成長應有的形態。
看見真實新農圖景
歡樂又略帶莽撞的農作體驗、現代化的農技農具、航拍視角下的美麗鄉野——節目打破了大眾對“種地”的思維定式,還原出真實的新農圖景。在《種地吧》中,新農人有朝氣、新農村有樂趣、新農技有效率。
少年們的種地之旅,在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鎮山聯村展開,那里一年有兩季的水稻種植。節目從收獲水稻開啟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賣出水稻,獲得啟動資金;第三階段再利用這筆資金,播種小麥、養殖動物、還清貸款,建設一個夢想中的家園。
過上農耕生活的年輕人,爭先恐后地駕駛拖拉機和收割機、積極地統籌種地計劃;趕在寒潮到來前,迎著夜色抓緊搶收——他們興奮又踏實。坐在田邊大口吃飯,和路邊的小土狗嬉鬧,在稻田里偶遇煙花——鄉村生活簡單又令人心安。
從徒手收割到小型自動割捆機、大型收割機,農具的效率逐級提升,等一個個農業知識科普相應釋出。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挑起了“金扁擔”,機械化、智慧化、科技化的農業種植手段的加持下,農耕生活的滿足感與幸福感不斷攀升。節目前兩集記錄的六天時間里,少年們收割了8塊農田的水稻,收獲了62.66噸稻谷,期間還經歷了37次收割機陷泥、48次農機維修。觀眾在對“新農人”生產生活的觀察中,對新時代的“三農”樣貌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那里收獲只需要播種”
對每一粒米“從無到有”過程的見證,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手中飯從何而來,從而更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正如《種地吧》加油曲《醒來吧少年》中唱到的,“那里收獲只需要播種,換來三餐只需要勞動”,節目用腳踏實地的付出來破除焦慮,城市少年在土地中找回了內心的安定。
這檔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將視線對準了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的少年新選擇。團隊用“以時間換內容”的真誠創作觀,開啟了國產綜藝內容領域的全新探索。一方面,節目觀照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與真實現狀,營造出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正能量氛圍,號召更多的年輕人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發光發熱;另一方面,節目切中廣大青年的成長痛點和情感需求,把答案交給時間,耐心地等待作物的變化、感悟成長的歷程。
“以前是在課本上學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覺得只有真正地去下地,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每一頓飯的來之不易。”“畢業以后,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相當不自信的,但是在田里就很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然后會非常踏實,不用去想太多,就把這個事情做好。”“看到一塊光禿禿的地從無到有,最后開花結果,自己會很有成就感。”一句句樸實的少年心聲,載著個體思索與土地情懷。
青春主體、勞作本色、紀實屬性、成長主題——這檔在立春時“啟程”的節目,重拾起根植于中華文化中的躬耕精神,也增強了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文藝節目也需要更多這樣扶正青少年價值觀的表達。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