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大會》自2021年第一季播出以來就備受關注,節目透過地名這一文化密碼,解鎖了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激活了大眾的情感共鳴、凝聚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在同時期節目中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帶著一脈相承的節目宗旨和不斷精進的藝術手法,《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繼續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風貌、民間習俗、歷史文化、文學作品、特色美食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全景式展現中華文化,描摹祖國大地的精彩紛呈,書寫中國之進、闡釋中國之變。節目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在“大屏小屏”同步發力和立體傳播中打造文化精品,形成了于細微處見真章的美學品格,充分體現了嚴謹性與趣味性的統一、知識性與民俗味的統一、小切口與大開挖的統一。
節目用文化符號深掘身份認同。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正是一餐一飯的日常生活、名川大河的自然風景、跨越千年的歷史遺跡共同建構了地名背后的氣象萬千,凝聚著普通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本季節目從古人遙遠的宇宙觀念,到今天當代出題人的人生故事,再到具有民族記憶的紅色基因,自由靈動的題目范圍和貫通古今的出題視野讓觀眾看到了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生演化的地名是如何成為時代和社會的生動注腳。節目在為觀眾巧妙揭示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深刻展現了人與歷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互動,讓中國人對于鄉土的情懷得以承載,猶如一壇美酒,時間越久越香醇。
在西安,特別出題人張義帶觀眾了解了西安國際港站的前世今生。他說:“滿載的列車拉動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新未來正在全新筑起,這就是這個地名對于我的意義”;在北京房山,特別出題人李增軍講述了堂上村關于紅色經典的故事。這些具有個性化的故事表達,讓觀眾對“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的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12個新時代主流方向,通過特別出題人的典型故事講述,為每一個地名賦予了新時代的奮斗意味。
節目用創新賽制凸顯文化趣味。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地名誤讀的情況,地名的淵源和沿革也在歷史流變中變得更加復雜,通過競賽這一引人入勝的形式,把跨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和上下五千年歷史脈絡的地名學問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和通俗化的闡釋,讓地名成為指引我們回家的坐標。本季節目賽制迎來了全新升級,競技節奏更加多變,團戰模式讓人目不暇接,十二期節目每期節目都會產生一個單期冠軍,讓參賽者參與感更強。節目還創新了輿圖看地名這一環節,通過拼圖競技、畫面展示、專家解讀等方式,引發觀眾對傳統輿圖的興趣與關注。在地名滋味題中,節目會讓現場選手在品美食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舌尖上的美味出發,串聯起千年文脈。
節目用藝術通感提升觀看體驗。為了讓競賽過程更加吸引觀眾,《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充分采用“通感”這一藝術創作方法,讓觀眾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組成的“全感官”體驗中感受地名文化魅力。在節目當中,觀眾仿佛真的被帶到了皚皚白雪的東北雪鄉、五彩斑斕的新疆昭蘇、保存革命火種的紅色會寧等諸多文化勝地,多種視覺元素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了震撼的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了“心游萬仞”的云上游覽新體驗。恢宏的節目場景和純凈的審美體驗讓《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形成了浪漫的風采;豐富的文化意涵、廣袤的生活實踐讓節目深掘現實的韻味,在浪漫與現實的交替間,節目充分體現著古典美學的氣韻生動。
總之,如果說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場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那么,《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就是一碟風味十足的茴香豆,有嚼勁、有滋味、有余香,在蔚為大觀的文化風景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坐標。此心安處是吾鄉,就讓我們在地名構成的文化符號中,探尋中華民族千年精神的人文歸處!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