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部以掃黑除惡為主題的電視劇《狂飆》熱播,憑借緊湊的故事節奏、精湛的演員演技和宏大的敘事背景成功出圈。自2018年以來,反映同類主題的影視劇不占少數,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借案件來彰顯公義。這些影視劇不僅反映了時代背景的變化,還彰顯了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進步,真正做到了與時代同步、與現實同行。
從法治角度來看,掃黑除惡影視劇敘事內容經歷了三次轉向。觀眾在觀看影視劇的同時,感受到了我國的法治進程,影視作品成為了最好的科普媒介。
轉向一:從辦理普通刑事案件到加大力度辦理涉黑涉惡案件
(《掃黑風暴》《對決》)
2022年上半年播出的《對決》借角色之口強調,我們現在辦的案件不同于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涉黑涉惡案件。這類案件跟普通的刑事案件不同,我們要全方位地研判所有與陳錦輝、陳錦發陳氏兄弟相關聯的案件,確定為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全面收集涉及他們的組織特征、經濟特征、行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的證據,為下一步的起訴、審判打好基礎。而關于法律適用、證據認定等問題還要重視和檢法機關的溝通。中央督導組在督辦風州市涉黑涉惡案件時強調,涉黑涉惡案件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因為涉黑涉惡問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要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領域日常監管,從源頭上遏制黑惡勢力滋生蔓延。《掃黑風暴》也是從一開始的刑事案件轉向涉黑涉惡案件偵辦,如麥自立埋尸案、楊冬菜霸案等。

這一個轉向,看起來反映的是側重點的不同,但實際上更多的是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直接反應,還人民群眾一片凈土。
轉向二:從辦理涉黑涉惡案件到開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罰罪》《巡回檢查組》《掃黑·決戰》)
2022年下半年播出的《罰罪》便是以此為主線展開敘事,表現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辦案機制與以往打黑行動的區別,即除了要鏟除黑惡勢力,還要打傘破網,掃除黑惡勢力滋生的土壤,改善基層的政治生態;黑惡勢力的掃清,還要直指基層腐敗、官商勾結等一系列問題。劇中反復出現的趙嘯聲家族祠堂里撐起來的一把“傘”格外醒目,“傘”上掛滿了盒子,盒子里存放著印有大大小小官員照片的撲克牌,象征著趙氏家族有保護傘的“庇佑”。觀眾看到,隨著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進行,不僅趙嘯聲家族被鏟除,家族的保護傘也轟然坍塌,這意味著偵辦涉黑涉惡案件與打擊“保護傘”相結合,切實做到了同步偵辦。劇情的發展恰好呼應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中的各個時間節點。為打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這場攻堅仗,維護一方安寧、掃除黑惡勢力,劇中父子兩代警察不畏艱險、前赴后繼。同樣,《巡回檢察組》中的檢察監督過程不僅還原了案件的真相,還揪出了以黃雨虹為首的黑惡勢力以及以武強、王劍鳴為首的“保護傘”。在此過程,消除負面因素,就是要打掉為黑惡勢力提供保護的“保護傘”,即“打傘破網”。同樣由張頌文主演的《掃黑·決戰》也是明線暗線同步推進,明線是偵辦以宏遠集團總經理孫志彪為首的地方黑勢力系列案件,暗線則是揪出了此前一直以儒雅正義形象示人的縣長曹志遠和原縣委書記曹順華,最終曹氏父子只手遮天的“家天下”夢告破,魏河縣老百姓也尋回了希望。

上述的影視劇也讓觀眾明白,從辦理涉黑涉惡案件到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黨中央決策的全新部署其廣度、深度、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掃除的是黑惡勢力,凈化的是政治生態,贏得的是民生凝聚,展現的是黨和人民雷霆萬鈞的氣勢、必戰必勝的決心,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轉向三:從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到掃黑除惡常態化
(《狂飆》)
《狂飆》開篇便是全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表彰總結暨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動員部署大會,開宗明義地提出,掃黑除惡要在專項斗爭的基礎上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常態化的同時對政法隊伍進行教育整頓。
這個劇情,對應的是2021年3月召開的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總結表彰大會。這也為本劇奠定了總基調,即劇情圍繞著掃黑除惡常態化展開。劇中有一個情節,退休干部黃老對徐忠的工作表示不解: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不是結束了嗎?徐忠以拉家常的方式向他解釋說,掃黑除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常態化。總結表彰大會提出的“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在此處得以在借劇情向觀眾普及。

此外,《狂飆》反映了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情況,如在第4集、第13集片頭,以旁白方式說明:在這次教育整頓工作中,經常會談到初心,其實大多數人的初心都是好的。但在長期的工作中有的人卻一步步放松了警惕,被腐蝕、被拉攏,淪為犯罪分子的保護傘。這說明,堅持初心,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些人不理解:教育整頓工作何非要倒查呢?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二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某些地方政府重視效率而忽視公平。由此滋生的資源壟斷和權力腐敗,讓老百姓怨聲載道。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絕不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從根源入手,讓老百姓看到黨中央刀刃向內的決心。無論是當下發生的還是過去發生的,只要違反了黨紀國法,就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對教育整頓來說,退休不是免死金牌,貪腐分子更不可能安全上岸,因為老百姓不答應,黨和國家更不答應。這一段表述所呼應的,正是2021年2月召開的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動員部署會議,劇中這場政法隊伍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

該劇在后半段也是圍繞掃黑除惡常態化工作、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展開敘事的,比如專案組在收集強盛集團犯罪團伙及其背后的保護傘、關系網證據的同時,還要求京海全體政法隊伍自查自糾,每一名公務人員都要填寫自查表。從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到掃黑除惡常態化并與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掃黑除惡工作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的效率與效力,更好地詮釋了兩項工作之間的聯系,在為觀眾展示出國家最新方針政策的同時,全面構筑起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基石。
掃黑除惡題材影視劇中法治內容的三次轉向,體現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變化,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法治化進程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努力。影視劇敘事重點的變化印證了這一點,因為大多數該類型影視劇是根據全國掃黑除惡過程中的真實案例和所處階段的經歷改編。內容的三次轉向,不僅反映了國家掃黑除惡的決心、體現了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還對黑惡勢力起到了威懾作用、對廣大民眾起到了警示作用,更是將法治宣傳教育貫徹到底,對觀眾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接受法治教育的契機。
藝術是一個表現形式,敘事是為弘揚法治服務的,為觀眾展現出掃黑除惡過程人民參與、成效人民評價、成果人民共享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部分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事,更是每個公民的事,每個公民都要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來。正如《狂飆》中講到,治安與治理,雖然一字之差,但差別巨大。影視劇告訴公民(觀眾),每個人都是治理的主體。公民(觀眾)不僅要時刻牢記法律的界限、遵守道德的底線,還需要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做貢獻。唯此,才能齊心協力共建平安中國,共同維護國家安全。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