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實職場,洞見凡人之光。

學生、景漂創業者、陪診員、野生動物保護者、卡車司機、試飛員、語言康復師、指揮家……從大眾行業到新興職業,從00后到夕陽紅,從貴州新疆到深圳上海,不同職業,面臨的職業困境與選擇不同,而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一顆堅韌樂觀的心。

日前,職業觀察類紀錄片《樂業中國》正式收官。該片由SMG紀錄片中心、人民日報數字傳播、BOSS直聘聯合出品,紀錄片中心秦博工作室和豹思影視聯合制作,在8個中國普通職場人真實而溫暖的故事中,《樂業中國》陪伴觀眾一起跨過了2022,走進2023。
紀錄片《樂業中國》在東方衛視播出后,連續四周位居全國省級衛視22點檔收視率排名第一,騰訊紀錄片榜單TOP1,微博熱播紀錄片榜單TOP1,藍鷹數據紀錄片榜TOP2,并先后獲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主流媒體點贊報道。在互聯網端,紀錄片全網話題總閱讀量達到5.1億,視頻播放總量6000萬次,斬獲全網熱搜熱榜33個。

深度關切當下社會職業議題
不同年齡職業選擇詮釋樂業精神
2022年,有1076萬00后應屆畢業生從學校涌向就業的起跑線,即將畢業的職校女孩王星星努力奔跑著尋找自己的出頭天;而已經畢業的廖崇陽則放棄穩定工作成為“景漂”,勇敢嘗試把愛好當事業。


這一年,陸續進入而立之年的他們追尋著屬于自己的落腳點;36歲的牛森森毅然辭去主管職務后,以陪診員的身份另辟賽道,三胎家庭的重擔讓他每天負重前行;博士畢業的初雯雯仍在家鄉新疆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為河貍修巢穴、救治受傷動物是她的人生大事。

這一年,進入職場下半場的40歲職場人比往常更加焦慮和迷茫,卡車夫婦唐繼軍、曹海燕每天拉著幾十噸貨物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親人和孩子是他們日夜兼程的最大動力;試飛員孫康寧至今仍保持著試飛員的高強度的集訓,無法常常陪伴在家人身邊,因為肩負祖國之重,他必須能時刻沖上云霄。

這一年,許多本應享受退休時光的60歲職場人依然堅守在崗位志向千里,93歲高齡的鄭小瑛再次揮棒《黃河大合唱》;語言康復師趙小平希望能幫助更多聽障孩子開口,從而“治愈”更多家庭。

《樂業中國》在職業樣本的選擇上,也能看到創作團隊對當今社會最關切的職業議題的探討:職校生就業、中年職場人擇城、如何在工作中平衡家庭與責任……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片中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世界上有兩個我,一個舉杯邀明月,一個跪地撿碎銀”、“鏡頭雖然樸實,但情感特別熱烈”、“被平凡人身上所迸發出來的那股生機所打動,的確有人在從事著默默無聞的職業,但他們在用他們的方式改變世界”,許多觀眾在看完片后都表達了對片中主人公們的強烈共情,主人公們的堅強樂觀的態度與專業的精神也為他們帶來了撫慰與力量。
用真實記錄致敬職場素人
不凡時代盡顯紀錄片魅力
“樂業”是一個宏大的母題,與過往職場紀錄片聚焦冷門獵奇或行業科普不同的是,《樂業中國》在保留每個人物的鮮活性、真實性的同時,也平衡了“眾生相”。《樂業中國》從一種宏觀卻更為普世的視角,回歸到了人的層面進行現實主義的關注。
《樂業中國》的主人公們都是鮮活熱烈的普通人。年齡的劃分,發掘的是觀眾們最基礎的共感力。迷茫躊躇的共性,養家糊口的共性,力不從心的共性……等等,這些狀態是所有普通人在這些年齡段都真實存在過的困境,也正是因為這些“真實”,才更能夠打動人心。
在2022年與2023年之間的這個冬季,紀錄片《樂業中國》希望能傳遞出勇氣與力量,或許也能帶來一些溫暖,讓我們去直面挑戰。
“很榮幸,我們能夠在場和他們一同經歷。”總導演秦博感慨。
紀錄片中心秦博工作室在這幾年一直聚焦中國普通人,希望把他們的故事講好,這其中讓他們著迷的地方就在于,鏡頭對準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在自己人生的挑戰中做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