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倩
脫口秀是“舶來品”,在傳入中國之前就已擁有幾百年的歷史。脫口秀最早起源于18世紀英格蘭地區(qū)的咖啡吧集會,在集會上,人們可以討論任何社會話題;20世紀60年代,脫口秀在美國又有了新的形態(tài)——單口喜劇,即一位喜劇演員站在麥克風前,直接面對觀眾講述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梗或段子;隨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脫口秀又出現(xiàn)在了廣播和電視上,從民間漫談發(fā)展成廣播、電視節(jié)目,走進了美國的千家萬戶。
形成與爆發(fā)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脫口秀開始傳入中國。1990年,香港TVB喜劇演員黃子華首次表演脫口秀,因其“針砭時弊、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鮮明特點,受到了觀眾的熱捧。隨后,脫口秀開始在內地興起,但當時的脫口秀因強烈的地域色彩而具有一定的文化隔閡,如上海喜劇演員周立波創(chuàng)立的“海派清口”。2012年,《今晚80后脫口秀》開播,脫口秀正式以綜藝節(jié)目的形式登上了電視熒屏,使中國觀眾逐漸認識并接受了這一嶄新的喜劇藝術形式。2017年,騰訊視頻與笑果文化聯(lián)合推出的《脫口秀大會》第1季開播,與《吐槽大會》等節(jié)目形成了脫口秀節(jié)目矩陣,釋放出強大的頭部效應。
從一種脫胎于異質文化、具備高辨識度的新型喜劇形式,到高度綜藝化、景觀化的節(jié)目類型,經(jīng)過中國化、本土化、大眾化的脫口秀,越來越成熟,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種在中國廣泛傳播并受到中國受眾普遍喜愛的,在內容創(chuàng)作、演員構成和傳播方式上都形成了自身獨特屬性的藝術范式——“中國式脫口秀”。
《脫口秀大會》作為“中國式脫口秀”的代表,每當它開播之時,都會迎來“輿論炸裂”。當下,《脫口秀大會》第5季(簡稱“脫5”)正在熱播,與其相關的話題已經(jīng)幾度沖上熱搜,“house引發(fā)股市震蕩”“黃大媽說脫口秀”等話題沸騰網(wǎng)絡,使脫口秀一躍成為近期全民討論的熱點。在當下音樂、戀愛綜藝扎堆,語言類綜藝稀缺的背景下,《脫口秀大會》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代表了“中國式脫口秀”的最高水準,幾乎沒有競品。《脫口秀大會》為什么歷時5年仍然能夠對受眾產生廣泛而強大的吸引力?“中國式脫口秀”火爆的背后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治愈性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對感官娛樂和感性釋放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反映在文化領域,就是對喜劇的熱衷和追捧。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笑”來釋放壓力,治愈焦慮,尤其對年輕人來說,這種需求更為強烈,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卷化”的社會對年輕群體的影響更大,而新媒體時代的年輕群體又是被網(wǎng)絡媒介裹挾的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匿名、海量傳播”的特性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由、無限的釋放空間,使他們不再崇尚權威,而是樂于在“解構”中“吐糟”,在“玩梗”中“爆笑”,獲取肆意的暢快和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他們希望用“笑”來與世界和解,并在和解中獲得力量和勇氣。喜劇精神和喜劇思維的實質,就是使人在狂歡化的笑聲中,獲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回歸到人自身,使世界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其核心是積極的人文精神、理性達觀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以《脫口秀大會》為代表的“中國式脫口秀”本質上就是喜劇,其所彰顯的精神內涵是與喜劇精神高度契合的。從李雪琴和鳥鳥的“喪”里,我們找到了人生的退路,從何廣智、徐志勝的“自嘲”中,我們意識到自己正擁有別人所難以企及的幸福,從身患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語言和肢體表達都不流暢的小佳和盲人脫口秀演員黑燈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面對自身缺陷的樂觀和不屈服于命運的堅韌。可以說,“中國式脫口秀”是充滿正能量的喜劇藝術,它既治愈,又激勵。
大眾化
脫口秀在中國的發(fā)展不同于歐美脫口秀的由線下孵化線上的模式,而是借助綜藝節(jié)目,由線上反哺線下。《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節(jié)目爆紅后,原本只存在于少數(shù)一線城市的脫口秀俱樂部,在二線城市也發(fā)展起來,甚至在全國“遍地開花”。線上脫口秀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引流和促進作用,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形式短小、內容親民,符合新媒體傳播特性和規(guī)律,具有強大的傳播力。科學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僅能高度集中20分鐘左右,而脫口秀節(jié)目中每個段子的時長均在6分鐘左右,正好是觀眾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并且,這種“短平快”的形式也更易于在短視頻和網(wǎng)絡平臺上傳播,最重要的是,與西方脫口秀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熱衷于敏感話題不同,“中國式脫口秀”的話題都是貼近生活、貼近時事的,容易獲得受眾的廣泛共鳴;二是門檻低,人人都可參與。笑果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脫口秀演員李誕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每個人都可以當五分鐘的脫口秀演員。”這句話道出了“中國式脫口秀”的“全民參與性”。當下中國,不僅公眾人物可以說脫口秀,各個行業(yè)、各個群體的普通人也都可以成為脫口秀演員,今年“脫5”的新選手——退休的“黃大媽”就來自在中國占比越來越大的老年群體,B站UP主拉宏則代表了廣大的網(wǎng)民群體,還有醫(yī)生、警察、跑腿小哥、自來水廠工人、即將被家族除名的山東女人和靠“機械心臟”續(xù)命的男人……與當下愈演愈烈的綜藝節(jié)目“明星化”“精英化”不同,《脫口秀大會》走的是旗幟鮮明的大眾路線,展示的是離我們最近的普通人的生活。
議題化
“中國式脫口秀”作為具有鮮明觀點性和思想性的語言類藝術,本身就自帶流量,具有強大的議題設置功能。首先是內容的議題化。徐志勝講述學生時代遭受“校園暴力”經(jīng)歷,何廣智和孟川講述自己作為“滬漂”的居住和生存困境,邱瑞談“網(wǎng)絡消費沖動”,思文談“年齡焦慮”,偉大爺吐槽孩子的興趣班,黑燈探討和殘障人士的相處尺度……豐富的社會議題和斑斕的社會景觀被置于節(jié)目之中,使新媒體的社會認知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其次是節(jié)目設計和過程的議題化。“脫5”第一期請周迅、那英當領笑員引來罵聲一片;拉宏憑借幾個網(wǎng)絡熱詞就輕松淘汰了脫口秀領域實力干將小鹿,讓觀眾極為不滿,大呼“脫5脫軌了”;殘酷的晉級賽制淘汰了本該留下的優(yōu)秀選手,雖然使比賽結果撲朔迷離,懸念迭出,卻被指有失公允……這些話題讓“脫5”幾次登上熱搜,引爆輿論。有人說,這些話題都是節(jié)目組的“套路”,是他們?yōu)榱?ldquo;火”而精心策劃的,但不管是有意設置還是突發(fā)狀況,其實際產生的效果是給節(jié)目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讓更多的受眾開始關注脫口秀、走進脫口秀,對于宣傳脫口秀藝術、擴大脫口秀受眾群體、促進脫口秀行業(yè)發(fā)展,還是有一定助益的。
(作者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