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琪(蘇州大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樂藝人選擇依托短視頻平臺的直播功能進行演出和科普,這一全新的傳播方式讓傳統民樂走進普羅大眾,助力傳統民樂的守正創新。《2022抖音民樂直播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民樂類直播場次累計超過178萬場,時長達233萬小時,相當于在抖音直播每天都有4200場民樂演奏會上演。而在抖音,民樂直播的觀看人次已經超過61億。
民樂是指用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舞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由于時代發展,大眾的生活方式與審美不斷變遷,民樂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加之近些年的疫情影響,多數民樂藝人無法進行線下演出,收入不穩定,靠音樂謀生變得舉步維艱。綜合上述原因,民樂藝術一度陷入失傳和衰落的窘境。
幸而,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以嶄新面貌出現在大眾的面前,為民樂藝術的守正創新帶來全新機遇。
一方面,直播間正在成為民樂藝人們的第二舞臺。 疫情期間,不少藝人選擇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演奏民樂,吸引了大批民樂愛好者的關注。通過這種途徑,民樂藝術家們突破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建構屬于自己的舞臺,同時也收獲了比線下更多的觀眾。據2021年的統計,87%的抖音民樂主播能夠獲得打賞收入。其中,如獨弦琴、箜篌、塤等相對小眾的民族樂器也創造了上萬元級別的“票房”。可以說,通過直播,藝人們重新獲得了靠音樂謀生的機會,有效化解了民樂藝術失傳的困境。
另一方面,直播助力民樂重新回歸大眾視野。近年來,直播成為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形式,“萬物皆可直播”已不再是一句口號。民樂藝術家們在直播領域展開了全新探索,于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民樂正在直播間里找到新知音,民樂觀眾呈指數級增長。值得關注的是,除中老年群體外,中國傳統藝術也通過直播收獲了許多年輕觀眾,新媒體傳播形式打破了民樂藝術在年輕群體眼中乏味、無趣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與傳統藝術親密接觸創造橋梁,產生共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線上直播的形式也能反哺線下的民樂演出。民樂直播建立觀眾對民樂的了解,培養觀眾近距離感受民樂藝術的興趣,因此起到帶動文化普惠、撬動線下文化消費的作用。
其實,中國傳統藝術從未過時,只要找到真正適配新時代的文化表達形式,中式美學將持續煥發新彩。不過,民樂直播發展之路要想行穩致遠,還需平臺和藝術家做到堅守陣地,始終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韻之聲為初心,才能真正守護住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讓民樂藝術在新時代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來源:紅網
本文鏈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07/1190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