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憑借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細膩表達頻頻出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廣大文藝工作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文藝方向、提出的明確要求,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潛心創作文藝精品,奉獻人民。
親歷精品節目誕生、參與其中創作、見證它們成為時下“爆款”,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級導演呂逸濤心中無限感慨。“這一系列品牌節目,通過破題漢字、詩詞、朗讀,開創‘和詩以歌’、開啟‘文博探索’,讓觀眾看到中國不曾斷流的數千年文脈,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風采,增強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級導演呂逸濤
現象級文化節目頻現
自1983年春晚誕生,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綜藝節目都是以晚會形式呈現給觀眾。直到20世紀90年代,《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等豐富了綜藝節目內容和形式。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提高,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的電視節目走進觀眾的視野中?!斗浅?+1》《夢想中國》《星光大道》《回聲嘹亮》《開門大吉》《幸福賬單》《黃金100秒》……這些21世紀以來推出的電視節目,不斷開拓電視節目新形式、新內涵。這些節目也都與呂逸濤緊密相關,或開創、或監管、或導演,他參與、見證著中國綜藝節目的繁榮發展。
“近40年來,中國綜藝節目不斷探索適合觀眾的有意思、有意義的節目形式,在節目形態、制播模式、內容形式、價值創造和精神引領等方面,都更加貼近時代生活。”呂逸濤說。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因應于時代需求,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成功推出了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表現得淋漓盡致。
“《國家寶藏》的推出,不僅為內容市場帶來了清新之風,更深度激活了燦爛文明于時代當下的生命力,‘回歸傳統’和‘匠人精神’在線上線下都成為熱議的話題,成為現象級文化亮點。”呂逸濤表示。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加快融合步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又打造了首檔臺網互動國風少年創演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在傳統文化與新興媒體、當代潮流文化之間尋求到了最新的表達方式,引發觀眾的諸多好評。
“今年4月,中央宣傳部正式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未來五年傳承發展工作藍圖繪就。‘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這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機遇,更是一大挑戰。我們將拿出與時俱進的判斷力和行動力,找到最能切中當下的表達形態,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呂逸濤充滿信心。
好節目成為“文化大餐”
近年來,綜藝節目在觀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呂逸濤認為,一檔節目真正深入人心的標志,不單單在于高人氣,更在于它深刻融入了大眾的文化生活,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大眾的精神世界。
比如,《國家寶藏》引發了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真正讓博物館“火”了起來,讓文物“活”了起來?!兜浼锏闹袊贰独首x者》等文化節目大大帶動了相關圖書的熱銷,激發起了眾多觀眾主動翻閱典籍、品讀典籍的興趣。“知識如此快樂地傳播,作為文藝創作者,我們初心得償。”呂逸濤說。
唯有“大格局”才能造就“大氣象”。擁有宏大主題、磅礴視野和優質品相的節目足以擊破平臺的圈層和文化的圈層。真正能夠打動觀眾的,始終是節目能夠能讓人們感受到滾燙的血脈傳承,“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生中華家”這樣感人的評論正出自年輕人。
“今天的觀眾具備了相對良好的審美能力,這背后,離不開頭部平臺和頭部節目長期以來的‘文化養成’。”“文化”成為呂逸濤口中的一個熱詞。
中國幾千年來沒有斷流的文化血脈,正是電視節目創新的源頭所在。因而,如何實現將抽象的文化意涵通過具象的藝術形式展示出來?這是呂逸濤和他的團隊不斷琢磨的事情。
在綜藝節目版塊,多年來他和團隊一直堅定不移地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意資源,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吸收精神力量,借助新技術、新媒介和新形式,探索優秀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新方式、新路徑。
“《朗讀者》和《國家寶藏》兩檔原創品牌季播節目都是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孕育而生的。以文化內涵為內核著力點,以文化氣質引發現象級傳播,力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新意表達,用匠心勾連受眾價值認同的樂趣,讓節目具備更持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呂逸濤解釋節目的創作初衷。
“爆款”之外,還有更多的節目在不斷地實踐嘗試中。近兩年,他們又陸續從當代年輕人的優秀精神品性以及中華傳統服飾等元素入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創新突破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開拓進取,刷新著大眾文化的體驗感和時代文化的想象力。“前年我們推出的《你好生活》、去年推出的《衣尚中國》,都獲得了口碑和收視上的雙豐收。”顯然,這樣的探索是很有意義的。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而實現文藝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選擇具有國家民族共同記憶的載體進行深度挖掘和再造性創新,不啻為一種手段。
呂逸濤認為,從國家媒體的站位高度出發,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堅定追求,追根溯源探尋華夏文明的足跡,以創新的魄力、先進的理念和融合的手法創作出上乘之作,以提振當下大眾的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