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數近年電視劇創作的新趨勢,“現實轉向”算上關鍵詞之一。之所以如此,一來與流量追逐失效與IP迷信的破除有關,二來與主題創作規劃與文學精神復歸有關。
具體到今年的電視劇創作,越來越多的劇集在題材上趨實避虛。不少原本不在電視劇選題視野中的歷史、現實切面,開始在熒屏上與觀眾相見。比如在民國亂世風云中講實業濟世、金融救國的《光芒》,以抗日為背景卻側重表現后方支持的《烽火抗大》,以及用三代航空人串起中國70年航天工業發展的《逐夢藍天》等,都是其中代表。
這些摸著時代脈搏下筆,以歷史、現實為據的選題能夠脫穎而出、形成規模,自然是好事一樁。但從劇集具體呈現看,選題的現實轉向與藝術表達的現實主義復歸,卻并非總能步調一致。此類電視劇在題材與藝術表達上的偏差,值得深入探討。
年輕化的迷思
在如今媒介融合的劇集接受環境下,一部劇年輕觀眾關不關心、認不認可,會對作品的口碑形成和二次傳播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充分考慮劇集對年輕人的作用和影響,已經成為當下電視劇工作者的創作自覺。此類從史實和現實原型中取材的劇集也不例外,但對于年輕化表達究竟是什么,如何與嚴肅題材適配,有些主創卻考慮欠周。
追求年輕化表達,塑造青年主角,賦予年輕觀眾更容易代入的同齡人視角,這自然是捷徑一條。但在不同歷史時期、現實背景下的年輕人,大到集體性格與思維偏好、中到家庭結構與情感模式、小到言行舉止與體態習慣,都有所不同。同樣是個性張揚,當代年輕人的玩世不恭和戰爭年代青年人的桀驁不馴,就區別很大。如果主創想當然地合并同類項,把當代青年的生活重心、熱議話題乃至語言習慣植入到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青年,甚至是革命戰士身上,就難免造成“穿越”感。這也是當下不少題材嚴肅但表達失準的電視劇在創作上的通病。
追求年輕化表達,更不意味能夠脫離歷史與現實背景,隨意添加愛情的佐料、女性獨立的爽感。如今,因為年輕觀眾們要互動、要表達、要社交,所以部分主創就養成了在情節中埋話題、藏焦慮、戳痛點的創作習慣。但這些技巧在需要現實主義深挖的嚴肅題材創作中,往往會生出割裂感。本該在斗爭與建設主線上發光發熱的主角,非要在一見鐘情中消耗熱情,在多角關系中反復糾纏。不管是富家小姐還是質樸要強的農村女性,都要把女性覺醒的臺詞掛在嘴邊。這非但不能激起話題、戳中痛點,反而容易讓情節邏輯脫軌。
這些關于年輕化表達的迷思,歸根到底是因為把年輕觀眾特殊化了。雖然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審美偏好不同,但終極的藝術標準是一致的,那就是有沒有活生生地表達一個時代,有沒有說真話、演真人。《烽火抗大》中,鏡頭只要一對準課堂就生動,哪怕是軍事地形課上拿窩頭、蘿卜當教具教等高線的戲,彈幕都好評涌動??梢?,只要真字當頭,年輕觀眾并非只愛撒糖與爽感。
傳奇套路的慣性
從藝術規律上講,傳奇化與現實主義并非完全對立,但傳奇套路就另當別論了。具體到電視劇創作傳統中,以民主主義革命為背景的民國劇、抗戰劇,和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的年代劇,都曾各自發展出了一套求奇、求異的強戲劇性敘事模式。如今,有些劇集在取材上找到了熒屏表達的歷史空白、現實斷點,但在敘事傳統上卻不自覺地沿襲了傳奇慣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題材的深度挖掘。
比如,以往的傳奇劇中習慣塑造身世奇異、經歷非凡,能力超群的世俗英雄形象。電視劇《光芒》在塑造男主角程亦治時,也采用了類似手法。他本出身寒微,后因與銀行家女兒的聯姻迅速進入傳統錢業。在錢莊,耳聰目明、長袖善舞的他成長迅速。但很快,他發現了舊錢業的骯臟底細,于是選擇走上了創辦新銀行的道路,也開啟了自己金融破浪之旅。劇中的人物塑造并非不精彩,命運輾轉并非不曲折,但既然已經鋪陳了時代細節,勾畫了經濟線條發展的云波詭譎,那么讓主人公多一些底層磨礪,少一些處境之奇、婚姻之奇是否會更好?這值得我們多加思考。
再比如,傳奇劇習慣放大人物關系的戲劇性,大量運用偶然、巧合元素把人物的命運碰撞推向高潮。誠然,我們如今回看歷史,常能在細微之處發現大量的戲劇性。但在一段以大干快上為背景,以科研攻關為戲劇主線的故事中,毫無鋪墊地把兩位主角設計為失散多年的兄妹,是否能夠幫助人物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在所難免。一位年輕女性因突然喪夫、悲痛欲絕,卻因為懷有身孕重拾了生活的勇氣,這樣的情節具有一定現實代表性。但是否需要像《逐夢藍天》中那樣,把戲劇張力集中到一場投湖自盡的戲中,通過好友沖她喊一句“你懷孕了”這樣的極致臺詞來展現,值得商榷。
向“快”看齊的副作用
隨著電視劇觀看環境從家庭向個人的轉化,如今觀眾對劇集信息密度、情節強度的要求變高了,電視劇的節奏提速也成了普遍現象。但是快節奏、強情節、多反轉的敘事方式,在某些現實題材中是否適用需要仔細考量,其中尺度的把握也是一門學問。
部分嚴肅題材電視劇的主創,擔心歷史上真實的轉折與矛盾有限,沒辦法保證情節密度,于是另設類型化支線,提高情節強度。比如在反映抗大籌備、建設與管理、發展的電視劇《烽火抗大》中,便設計了大量的間諜潛伏與甄別的情節。客觀上講,這樣的情節鋪陳升級了沖突強度,實現了情節節奏的加速。但如果能換個思路,在小歷史上下功夫,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和實戰教學中的小矛盾、小沖突寫好,是否會更有味道?
還有一些主創對快節奏、強情節的理解走了極端,不僅人物和人物關系設計得極為復雜,主線情節也飛速推進。這樣盲目地向“快”看齊,對人物塑造產生了不小傷害。很多好不容易塑造起來的生動配角,本來有組成群像、側寫時代的潛力,但卻因為情節提速淪為了功能人物,突然下線。對于有成長弧光的主角,為提速而提速的主線,也失去了“情節是性格的發展史”的功能。一個關鍵的性格成長,常在一兩句臺詞的功夫就“想通了”,有時候為了服務于情節發展,甚至出現了性格邏輯“下跳棋”這樣的非現實主義表達。
正常的劇集創作生態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伴而行,引領之作與娛樂之花各司其職。近年來的問題是,題材的現實轉向步伐穩健,但配套的現實主義創作論卻慢了半拍。我們不僅期待看見更多取材現實的電視劇,更希望這些好題材能彰顯它們應有的熒屏影響力。
作 者:卞蕓璐(作者為廣播電視藝術博士、山東師范大學講師)
來 源:文匯報
編 輯:商慧
策 劃:邵嶺
責任編輯:黃啟哲